交通学院-李枫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3-23 导师主页
李枫 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1)智慧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2)超大件货物海运全过程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3)铁路与城轨综合交通枢纽(TOD)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4)铁路物流基地、内陆港与国家物流枢纽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
lifeng@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交通运输(博士)
2024
1
专业学位博士
轨道交通设计、运营管理与多式联运

硕士招生专业

1
交通运输
2024
1
专业学位硕士
轨道交通设计、运营管理与物流运作

李  枫,男,1966年9月生,安徽萧县人

上海铁道学院  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专业  硕士     

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博士

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  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    特聘专家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国家应急管理学会-轨道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华东区专委会(筹)  副秘书长

国家863计划磁浮交通重大专项   专家组成员

 

联系方式: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运输管理工程系

联系电话:18901919169  电子邮箱: lifeng@tongji.edu.cn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或主研的代表性项目: 

1) 厦门市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与国铁福厦线并行段安全影响分析与评估研究;

2) 主编我国第一部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蓝皮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发展蓝皮书(2022)》;

3)国家城轨工程安全标准编制研究——《GB/T50839-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4)国家“十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准化研究;

5) 主持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项目——铁路湛江西站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

             (含铁路湛江西站TOD高铁新城和铁路湛江西站LOD陆港新城)

6)上海市科委相关项目——世博F1停车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7)上海市科委相关项目——移动数据自动采集与处理系统及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自动采集的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调查技术研究)

8)主持(课题组副组长)国家863计划磁浮交通重大专项相关项目——磁浮交通长大干线运输组织研究;

9)主持(课题组副组长)国家863计划磁浮交通重大专项相关项目——磁浮交通工程选线技术研究;

10)参研(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磁浮交通重大专项相关项目——磁浮交通长大干线适用性研究。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与国铁福厦线并行段安全影响分析与评估研究

         该项目聚焦于高铁与城轨邻近并行段工程的双向全系统安全评估模式与系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横跨高铁、地铁两大系统,涉及车务、工务、电务、供电、结构、施工与运营维护多个专业,覆盖桩板路基、U型槽和跨海高架桥多种工程结构,需要从“工程施工、运营维护、安全应急”等多个维度开展全专业的系统性安全评估。迄今,国内外缺少类似高铁工程安全评估案例,研究成果及其示范应用具有开创意义。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提出一套高铁与城轨邻近工程双向全系统安全评估的规范模式。明确了铁路和城轨双方专家团队组建要求和双向安全评估过程的标准化管控要求,是该场景下铁路安全评估领域的重要模式创新。 2)基于理论分析、案例借鉴和复合式专家咨询法的全专业、多情景、各类安全危害的系统综合识别技术。规范的复合式专家咨询法,配套“专家组成员结构的合理设计”和“危害识别的技术路线图”,可有效支持各项安全危害的系统梳理与识别。3)综合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仿真计算和场景测试等系列方法的集成评估技术。匹配了各类专项危害的定性、定量风险估计需求,体现了方法的融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提出一体化明洞安全防护方案,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高铁和城轨双方的安全防护要求,效益显著(该方案已批准实施超过2 年,防护措施费约1100 万元,相较选择海底隧道方案减少工程投资2 亿元以上)。

       研究提出的”双向全系统安全评估模式与系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铁与城轨邻近工程的双向安全评估需求。

2、铁路湛江西站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

        本项目涉及铁路枢纽规划与铁路客货运车站枢纽地区的交通规划、物流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多个专业,联合设计小组,历经多轮修改调整,主要形成如下成果,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和规委会审核。

(1)铁路湛江枢纽(总图)规划研究

         本部分规划,一是研究了湛江铁路枢纽未来规划各条线路的引入方案、各专业车站的布局方案,向地方政府明确了未来铁路湛江枢纽(总图)总体布局规划要求;二是重点研究了铁路湛江西客站和西货站近期、远期和远景年的发展规划和用地需求,明确了未来的铁路规划用地,为规划发展湛江西站枢纽地区的城市中心和主导产业奠定了条件。

 (2)铁路湛江西站枢纽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研究

        本部分规划,一是研究了湛江西站枢纽地区的发展战略与定位,提出了“综合性陆港”的概念,给出了基于“综合性陆港”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商务会展业、城市商业和旅游服务业,建设成为辐射粤西地区以及周边北部湾地区、海南地区和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以及“湛江市的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战略与定位。二是给出了枢纽地区概念性的总体布局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网络、景观水系等,是下一步规划研究枢纽综合交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

(3)铁路湛江西客站客运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

        本部分规划,一是研究了铁路站台侧旅客乘降的模式与方案以及铁路站房的设置方案、建筑外貌风格、内部流线组织等,并基于站台与广场的高程差等地形特点,提出了线下侧式的站房设置方案和低进低出的旅客乘降的模式与方案。二是重点研究了进出西客站客流的内外交通设施布局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针对外部道路机动车交通客流,经过多方案的比较,给出了“主要通过疏港大道以‘低进低出’的模式进出车站广场地下停车场的推荐方案”(相应地,地面广场主要为公众和旅客提供休闲和步行空间),并对与周围城市组团和城市中心的道路衔接方案进行了规划,特别是与穿越铁路通道与西部组团的道路连接方案。针对外部轨道交通客流,则给出了引入湛江西站的各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线位、站位的建议方案,以便与其他交通设施实现有效换乘。三是对其他交通设施,如长途汽车站、公交首末站、旅游集散中心、自行车停车场、地下交通走廊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

(4)铁路湛江西货站综合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研究

         本部分规划,一是研究了综合物流中心的要素构成、辐射范围、市场服务对象和物流功能需求,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其中,设置“公路(货运)港”与“湛江西货站(铁路港)相互呼应、集成,并在圆区内设置”公铁联运中转作业区“,”公水联运中转作业区“,”公空联运中转作业区“,可以使该中心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物流中心,带动湛江市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和整个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结合日本的经验与参数,估计了综合物流中心的各物流功能区的用地规模需求;三是研究提出了了综合物流中心的总体布局方案,包括功能区区划方案和布局方案,道路网络的规划布局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等。

(5)铁路湛江西客站枢纽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本部分规划,主要依据有关上位规划的成果,根据广东省和湛江市的控规编制要求,从以下方面给出来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并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 规划定位、目标与规模;规划布局与地块控制;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绿地广场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分期建设规划等。

(6)铁路湛江西货站枢纽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本部分规划,与客运枢纽控规一样,也主要依据有关上位规划的成果,根据广东省和湛江市的控规编制要求,从这些方面给出来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并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

3、 《GB/T50839-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发展蓝皮书(2021)》

        负责主编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领域第一本蓝 皮书。该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通过摸清现状、梳理问题、提 出对策与措施建议,为下一步研究制定我国第一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发展白皮书》奠定了坚实基 础。核心内容包括: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的政策与法规、体制与机制状况;运营应急预案的 建设、管理与应用实施状况;运营应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状况;运营应急预警与管控一体化平台发展状况;人 员培训及其管理状况;应急演练及其管理状况;应急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服务状况;企业运营应急管理体系 的建设、运行、审查与评价状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展望等。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