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姚启明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5-09 导师主页
姚启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硕,博士生导师
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
jennyao@jennyao.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
2024
1
学术型博士
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
2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
2024
2
专业学位博士
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
3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
2025
2
专业学位博士
交通安全与韧性

硕士招生专业

1
交通运输工程
2023
1
学术型硕士
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
2
交通运输工程
2024
2
专业学位硕士
道路安全与环境工程
3
交通运输工程
2025
2
专业学位硕士
交通安全与韧性
4
交通运输工程
2025
1
学术型硕士
数智交通基础设施

        姚启明,女,1978年生,满族,工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现任同济大学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长期从事汽车运动和智慧交通安全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担任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实践导师和多所高校科创导师。拥有校内、校外双导师资格。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培育时代紧缺型人才,创建产教融合基地、科创实践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科研和实验设备,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开设课题、划拨培养经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在汽车运动领域,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是国际汽联许可的全球12位赛道设计师中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兼任FIA IWG 成员,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理事、专家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咨询专家,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汽车露营分会专委会委员。作为中国汽车运动、安全和文化领域的引领者,二十年扎根科研创新、设计实践和公益科普事业,创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JENNYAO民族品牌,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80余项,创造40余次“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在智慧交通安全领域, 创办了中国首个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中心(省部级)和面向全国5亿驾驶人的智能安全驾驶坐标系,将赛道领域领先的创新成果应用于道路安全领域和空地一体的交通安全领域,近三年已获批国际课题4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涵盖智慧交通安全、智能驾驶安全、汽车测试安全等领域,聚焦极端天气、极限工况等场景下的精准模拟仿真和极限边界探索,授权80余项知识产权,建成7处中试和示范基地,完成了全球首个新型汽车研发测试运动基地、起草《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与开发条件》等多部行业手标,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空白。

        热心公益事业,担任完成公益项目20余项,用自己工资长期资助因交通事故受困的大学生,义务起草中国首部汽摩运动行业标准、著有世界首部行业历史专著和系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等,著书版费全部捐赠用于公益科普。开发系列公益科普课程20余项,创作科普作品133项,研创了覆盖幼儿园、中小学、职校、高校的“大思政”课程和公益科普课程20余项,,完成公益科普1000余次,足迹遍布全国,远涉海外。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领衔的团队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基于驾驶模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新型驾驶培训系统,国际课题,主持。

2. 上海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DZ2252100),省部级课题,主持。

3. 智慧赛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汽车与卡丁车类),省部级课题,主持。

4. 智能化安全驾驶教育平台系统研发,省部级课题,主持。

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驾驶培训体系建设,企业课题,主持。

6. 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与安全驾驶测试的路侧感知基站研发,企业课题,主持。

7. 平潭国际赛车场软土地基专项研究,企业课题,联合主持。

8. 平潭国际赛车场风环境模拟专项研究,企业课题,联合主持。

9. FIA FUTURE CITY RACING REACHER (CIRCUIT)  

10. A NoviceDriver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Driving Simulation and Big Data Analysis, FIA ROAD SAFETY GRANT, 主持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首创智能可视化3D赛道设计关键技术、赛道安全评估技术及智能评估系统,设计各类国际赛车场、汽车试验场操控路、驾驶体验车道等项目150余项,创造“中国第一”、“世界第一”30余次,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赛车场节约了数亿元的建设成本,也为驾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义务起草中国首部汽车运动行业标准。著有“十三五”系列国家重点图书“汽车运动文化丛书”。完成公益项目20余项,开发系列公益科普课程,完成公益科普咨询讲座1000余次,受众群体超1000万人,足迹遍布全国。主持建成国内首个面向驾驶人技能提升的省部级工程中心,围绕智慧交通与智能汽车时代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以人、车、路为对象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成果广泛应用于安全驾驶行为改善、城市道路安全仿真评价、赛道智能安全评估、极限状态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感知、自动驾驶接管和智慧驾校建设等领域,提升我国道路安全水平,助力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出版专著4部,获得专利授权15项,主编团体标准1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主持获得技术资格认定30余项。曾获中国设计贡献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上海青年英才科创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上海土木工程学会英才奖、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奖二等奖、武汉市市政工程金奖等。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