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成昱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4-03 导师主页
成昱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
磁医学工程,医用磁感应微纳机器人, 磁神经调控
yucheng@tongji.edu.cn

成昱,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教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主任。近年来,聚焦微磁力调控,对接人工智能,原创性建立了微磁力超微创治疗新平台,在微磁力学核心理论、多尺度纳米磁力刀核心技术、多类型磁场发生器核心装置等三大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Small等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专利授权6项,主编英文专著一部,并入选多个相关学会理事和委员。获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专项子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2 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支持。自主研发多种类型(二维细胞治疗、三维小动物治疗和灵长类治疗)的磁场,并首批入驻上海市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展馆进行展示。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微纳机器人胞内磁力感知与自主免疫调控,2022.12.01-2027.11.30,450万,在研,主持;

2. 2023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重大项目,2023ZKZD27,癌症精准医疗微纳机器人前沿基础研究,2023.1-2027.12,300万,在研,主持;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重点专项,2021YFA1201402,精准电磁调控神经通路的生物物理机制,2021.12-2026.11,410万,在研,主持;

4. 上海市 2021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项目,21XD1423900,变频磁力调控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2021.07-2024.06,40万,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022039,微磁力抗脑肿瘤研究,2021.01-2023.12,120万,在研,主持;

6. 上海市科委2020年度专项定向项目,20dz1101200,仿生磁感知关键技术研发,2020.11.01-2022.10.31,500万,已结题,主持;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0997,磁力调控内涵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载药系统抗胶质瘤作用,2019.01-2022.12,59万元,已结题,主持;

8. 同济大学交叉创新重点项目,2019.01-2020.12,40万元,已结题,主持;

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重大项目,201701070007E00038,癌症精准医疗微纳机器人前沿基础研究,2017.07-2022.06, 300万,已结题,主持;

10.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6410724300,靶向线粒体的纳米磁力刀在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16.07-2019.06,30万,已结题,主持;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1803,神经干细胞介导的纳米磁力刀靶向作用于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2016.01-2019.12,56万,已结题,主持;

12. 上海市浦江人才,15PJ1407800,干细胞引导纳米磁机械力靶向治疗脑肿瘤,2015. 07-2017-06,20万,已结题,主持;

13.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5.04-2018.12,300万,已结题,主持;

14. 同济大学重大项目预研,2015.01-2017.12,30万,已结题,主持。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1.Cheng Lv#, Yuan Li, Mingzhi Zhang, Yu Cheng*, Da Han*, Weihong Tan*. Sequential Control of Cellular Interactions Using Dynamic DNA Displacement, Nano Letters, 2023, 23(4): 1167-1174.

2.Peng Ning#, Yingna Chen#, Qianwen Bai#, Chang Xu, Cuijun Deng, Qian Cheng*, and Yu Cheng*, Multimodal Imaging-Guided Spatiotemporal Tracking of Photosensitive Stem Cells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2 ,14(6):7551-7564.

3.Cuijun Deng#, Quan Zhou, Meng Zhang, Tian Li, Haotian Chen, Chang Xu, Qishuai Feng, Xin Wang, Feng Yin*, Yu Cheng*, Chengtie Wu*, Bioceramic Scaffolds with Antioxidative Functions for ROS Scavenging and Osteochondral Regeneration. Advanced Science, 2022, 9(12): e2105727.

4.Haotian Chen#, Yingze Li, Yanjin Wang, Peng Ning, Yajing Shen, Xueyan Wei, Qishuai Feng, Yali Liu, Zhenguang Li, Chang Xu, Siyu Huang, Cuijun Deng, Ping Wang, Yu Cheng*, An Engineered Bacteria-Hybrid Microrobot with the Magnetothermal Bioswitch for Remotely Collective Perception and Imaging-Guided Cancer Treatment. ACS Nano, 2022, 16(4): 6118-6133.

5.Chang Xu#, Yali Liu#, Jiayan Li, Peng Ning, Zhong Shi, Wei Zhang, Zhenguang Li, Ruimei Zhou, Yifan Tong, Yingze Li, Cheng Lv, Yajing Shen, Qian Cheng, Bin He, Yu Cheng*, Photomagnetically Powered Spiky Nanomachines with Thermal Control of Viscosity for Enhanced Cancer Mechanotherapy.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8): 2204996.

6.Yajing Shen#, Wei Zhang#, Gang Li#, Peng Ning, Li Zhenguang, Chen Haotian, Wei Xueyan, Pan Xin, Qin Yao, He Bin*, Yu Zuoren*, and Yu Cheng*, Adaptive Control of Nanomotor Swarms for Magnetic-Field-Programmed Cancer Cell Destruction. ACS Nano, 2021, 15(12): 20020.

7.Qishuai Feng#, Xianyun Xu#, Chen Wei, Yingze Li, Min Wang, Cheng Lv, JiaoJiao Wu, Yalei Dai, Yu Han, Maciej S. Lesniak, Haiing Fan, Ling Zhang*, Yu Cheng*,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Macrophages Impact Their Fate in Brain Tumors. Small, 2021, 17(49): e2103600.

8.Gang Yuan#, Cheng Lv#, Jichao Liang, Xinxin Zhong, Yuan Li, Jiacun He, Anjing Zhao, Li Li, Yuanhe Shao, Xiuhua Zhang, Shenfu Wang, Yu Cheng*, Hanping He*,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Efficient Singlet Oxygen Generators with Near-Infrared AIE Features for Mitochondrial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31(36): 2104026.

9.Zhenguang Li#, Yingze Li#, Chang Chen, Yu Cheng*, Magnetic-Responsive Hydrogels: From Strategic Design t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J Control Release, 2021, 335: 541.

10.Mengwei Chen#, Jiaojiao Wu#, Jingjing Wang, Zuan Ma, Linqun Huang, Gustavo. R. Plaza, Yajing Shen, Chang Xu, Yu Han, Maciej S. Lesniak*, Zhongming Liu*, Yu Cheng*, Remote Control of Mechanical Forces via Mitochondrial-Targeted Magnetic Nanospinners for Efficienct Cancer Treatment, Small, 2020,16(3): e1905424.

11.Jiaojiao Wu#, Peng Ning, Rui Gao, Qishuai Feng, Yajing Shen, Yifan Zhang, Yingze Li, Chang Xu, Yao Qin, Gustavo R Plaza, Qianwen Bai, Xing Fan, Zhenguang Li, Yu Han, Maciej S Lesniak, Haiming Fan, Yu Cheng*, Programmable ROS-Mediated Cancer Therapy via Magneto-Inductions, Advanced Science, 2020, 7, 1902933.

12.Meihua Xie#, Wei Zhang#, Chengying Fan, Chu Wu, Qishuai Feng, Jiaojiao Wu, Yingze Li, Rui Gao, Zhenguang Li, Qigang Wang*, Yu Cheng*, Bin He*, Bioinspired Soft Microrobots with Precise Magneto-Collective Control for Microvascular Thrombolysis,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59(9):3732.

13.Qi Zhang#, Jiaojiao Wu#, Jingjing Wang#, Xia Wang, Chu Wu, Mengwei Chen, Qing Wu, Maciej S. Lesniak, Yongli Mi, Yu Cheng*, Qigang Wang*, A Neutrophils-Inspired Supramolecular Nanogel for Magnetocaloric-Enzymatic Tandem Therap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59(9): 3732.

已授权专利情况:

1. 成昱,朱融融。纳米金包覆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488940.4。

2. 成昱,马赛•莱斯尼亚克。一种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低频交变旋转磁场实验装

置,实用新型,专利号: ZL201621216329.2。

3. 成昱,黄立群,哈维尔.贝隆.莫拉莱斯,温晓飞。肿瘤光热治疗实验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号:201821764833.5。

4. 成昱,邓翠君。一种兼具抗炎和骨-软骨修复功能的生物陶瓷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011010817.9。

5. 成昱,李珍光。一种多功能抗氧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911135152.1。

6. 成昱,徐畅。一种双模态造影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736173.5。

7. 成昱,刘雅丽。一种结合永磁与电磁的多模态磁力治疗设备,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2210472214.3。

8. 成昱,覃一飞,刘雅丽。一种双频磁响应纳米治疗平台,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2221955535.0。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