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建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哲学(日尔曼学)硕士、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学科委员会主任。现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编委,《德国研究》杂志编委;担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南交通大学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湘潭大学兼职教授。
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LiLi》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发表专著一部,译著两部。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获上海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上海市外语界十大杰出人物(授奖部门:上海市外文学会)。
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编号:14ZDB091)子课题“浮士德研究”负责人,研究时间:2014-2022;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意志精神语境中的《浮士德》研究(编号:11BWW051),研究时间:2011-2014;
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美学与诗学(编号:11FZX009),研究时间:2011-2013。
省部级项目:
教学项目:
1. 同济大学2018年精品类通识选修课程及交叉课程建设项目:“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已结项。
2. 同济大学2018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 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综合素养课程“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已结项。
3. 2020年度同济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德国文学选读“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已结项。
4. 2020年“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业课“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已结项。
5. 2022年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立德树人”目标下多元融合的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德语文学专业的教改设计,已结项。
6. 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研读》,在研。
2023年
1.1 《中华时序文明视域中的歌德诗学——论歌德组诗〈中德春秋与昼夜之时序〉》,载《中国比较文学》(ISSN: 1006-6101),2023年第3期,第180-201页。
2022年
1.2 《浮士德与魔鬼滴血结盟——歌德〈浮士德〉中魔性自由之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22年第4期,第107-123+128页。
1.3 《浮士德情毁玛格雷特——歌德〈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22年第2期,第12-24页。
2021年
1.4 《在语言的本质中完成结构性转折——纪念保尔·策兰诞辰100周年》,载《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ISSN:issueISSN),2021,第1期,第9-15页。
1.5 《从衔接与连贯谈〈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的翻译》,载《当代外语研究》(ISSN1674-8921),2021年第2期,第64-74+112-113页。
2020年
1.6 《在激辩中彰显共产主义——德文本〈共产党宣言〉中戏剧性对话之翻译与诠释》,载《德语人文研究》(ISSN2095-6150),2020年第2期,第36-48页。
1.7 《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载《同济教育研究——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ISBN 978-7-5608-9620-5),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第188-194页。
1.8 《在专业研究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的通识教育——基于“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的教学过程与问卷调查》,载《同济通识教育探索 · 第一辑》(ISBN 978-7-5608-9632-8),黄一如、张宇钟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7-90页。
1.9 《发挥专业优势,建设课程思政:〈共产党宣言〉——兼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载《德意志研究》(ISBN978-7-5403-5314-8),张建伟主编,武汉:崇文书局,2020年,第207-213页。
1.10 《“现实主义”标签下被遮蔽的德意志精神——凯勒〈绿衣亨利〉的密托斯特征》,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20年第4期,第1-14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20年第12期,第98-110页。
1.11 《“戈尔-策兰之争”的来龙去脉——纪念保尔 · 策兰诞辰100周年》,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20年第3期,第142-159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21年第3期,第70-80页。
1.12 《保尔 ·策兰〈带着来自塔鲁萨的书〉中的俄罗斯元素》,载《俄罗斯文艺》(ISSN1005-7684),2020年第2期,第14-25页。
2019年
1.13 《基于视域融合与情节结构的文本诠释——歌德〈浮士德〉对人本-光照思潮的诗学批判》,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9年第4期,第1-16页。
2018年
1.14 《〈共产党宣言〉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道——德文本〈共产党宣言〉“引言”之翻译与诠释》,载《当代外语研究》(ISSN1674-8921),2018年第3期,第33-47页。
1.15 《魔力作用与自由意志——〈浮士德〉中浮士德与玛格雷特的相遇》,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8年第1期,第103-114页。
2017年
1.16 《将神性自然秩序挪迻为人本自由世界——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圣经〉“翻译”》,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7年第2期,第110-123页。
1.17 《人本自由摧毁社会秩序——〈浮士德悲剧〉中瓦伦丁形象之诠释》,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674-2338),2017年第3期,第98-104页。
2016年
1.18 《由病与恶所成就的乱伦诗学——保尔 · 策兰诗文〈癫痫-巨恶〉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6年第4期,第9-18页。
1.19 《弃绝人类此在的哀诗——保尔 · 策兰诗文〈线条太阳〉之诠释》,载《外国语文》,(ISSN1674-6414),2016年第1期,第1-7页。
2015年
1.20 《翻译作为诗学对话——保尔 · 策兰翻译俄罗斯诗歌》,载《中国翻译》(ISSN1000-873X),2015年第6期,第22-27页。
1.21 《歌德:我们囚居于自然之间》,载《中国社会科学报》(CN 11-0274),2015年7月21日第771期,第002版。
2014年
1.22 《走向对此在的彻底决绝——保尔 · 策兰诗文〈一次〉之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4年第3期,第131-140页。
1.23 《诗与思擦肩而过——保尔 · 策兰相遇马丁·海德格尔》,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4年第4期,第1-15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14年第12期,第3-19页。
2013年
1.24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载《中国社会科学》(ISSN1002-4921),2013年第9期,第67-85页。
1.25 《诗学对神性与自然的倾听——伽达默尔解读歌德和荷尔德林》,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3年第3期,第103-112页。
1.26 《诗文涵义方向的确定——以保尔 · 策兰〈你尽可〉一诗为例》,载《德语人文研究》(ISSN2095-6150),2013年第1期,第6-11页。
1.27 《“现实主义”标签遮蔽文学的多维构造》,载《中国社会科学报》(CN 11-0274),2013年11月8日第521期,第B02版。
2012年
1.28 《在古典与浪漫的形式中展现此在的终结——歌德〈浮士德〉“山谷”之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2年第1期,第82-94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12年第8期,第11-18页。
1.29 《用德语的帛裂之声作诗——保尔 · 策兰“声音”诗文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2年第1期,第1-14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12年第7期,第33-45页。
2011年
1.30 《试图找回遗弃的身份——论保尔 · 策兰诗文中的犹太互文性》,载《国外文学》(ISSN1002-5014),2011年第2期,第81-91页。
1.31 《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11年第2期,第145-155页。
1.32 „Das Spiel als Willeund Vorstellung. Eine Interpretation der Helena-Dichtung in Faust II“. In: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und Linguistik. (ISSN0049-8653), Heft 157, 2010,S.135-147. 论文进入A&HCI索引。(戏剧作为意志和想象——《浮士德·第二部》海伦剧之诠释)。
2010年
1.33 《不可“诗意栖居”的德意志语言之家——保尔 · 策兰〈语言栅栏〉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0年第6期,第8-22页。
1.34 《一部人本主义的悲剧——德意志文化框架中的〈浮士德〉》,载《艺术化与世俗化的突围:上海戏剧学院创意论坛》(ISBN978-7-5475-0028-6/J·006),刘明厚主编,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年,第113-159页。
2009年
1.35 《人类的界限——歌德〈浮士德〉之“天堂序曲”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09年第1期,第58-63页。
2008年
1.36 《被解放者的人本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中的〈浮士德〉》,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8年第3期,第17-26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年第2期,第21-28页。
观点摘编:《戏剧艺术》(ISSN0257-943X),2008年第6期,第108-109页。
1.37 《“两个满口的沉默”——保尔·策兰〈语言栅栏〉的结构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8年第6期,第1-9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年第4期,第47-54页。
2007年
1.38 《抒情诗的多元交往形式——希尔黛 · 杜敏诗文诠释》,载《当代外国文学》(ISSN1001-1757),2007年第1期,第134-140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年第5期,第26-31页。
1.39 《往返于生死之间——保尔 · 策兰早期诗文探索》,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7年第1期,第68-76页。
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年第8期,第8-14页。
1.40 《论德意志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7年第6期,第1-13页。
论点摘编:《新华文摘》(ISSN1001-6651),2008年第6期。
2006年
1.41 《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 · 策兰情诗研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6年第6期,第6-15页。
1.42 „Definitionen undDistinktionen von Kultur und Wenhua? Versuch einer Komparatistik zwischenWesten und China“.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ISSN1435-4365), Bd.19, 2006, Nr. 3.(Kultur与文化的定义与差异——中西文化比较之尝试)。
2005年
1.43 《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陋的事实——保尔 · 策兰〈死亡赋格〉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5年第2期,第17-28页。
1.44 《海因里希 · 伯尔与德意志精神》,载《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7532738795),孙周兴、黄凤祝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45 《文科中文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载《同济教育研究》(K第331号),2005年第2期,第39-43页。
2005年之前
1.46 《诗文的终点是生命的结束——保尔 · 策兰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2002年第5期。
1.47 《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其二)解析》,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SSN1001-2435),2001年第1期,第45-48页。
1.48 《在死亡的屋里——内莉 · 萨克斯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1997年第8期。
1.49 „Die chinesischeBildwelt als Exotik für den chinesischen Leser. AmBeispiel der Chinesischen Mauer von Max Frisch“.In: Orientierung. (ISSN 0936-4099), Hrsg. von Wolfgang Kubin, Bonn,2/1989, S.33-43.
2. 学术著作:
2.1 Daslyrische Werk Hilde Domins im Kontext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nach 1945(《战后德语文学语境中希尔黛·杜敏的抒情诗》),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2000。
3. 学术及文学翻译:
3.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吴建广译,译本基于1848年伦敦版和1977年柏林版。伦敦版:Das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London: Bildungs-Gesellschaft für Arbeiter, 1848。柏林版: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as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In: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Werke. 43 Bände. Abkürzung: MEW. Band 4: Mai 1846 - März 1848.Hrsg. vom Institut für Marxismus-Leninismus beim ZK derSED, Berlin: Dietz, 1977. S.461-493。载《德意志研究》(ISBN978-7-5403-5314-8),张建伟主编,武汉:崇文书局,2020年,第214-256页。
3.2 汉斯-格奥尔格 · 伽达默尔:《美学与诗学》,全集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注:此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3.3 马克斯 · 弗里施(瑞士):《安道尔》,载:《外国文艺》,1986/6(1989年5月,上海戏剧学院将此译本搬上舞台)。
3.4 希尔黛 · 杜敏:《玫瑰绽开的新生——希尔黛 ·杜敏诗文选》,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219页。
3.5 1992至1993为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翻译多部德语电视片和电视连续剧,其中有《睡狗》、《蒂亚和奈特》、《谈判》,《飞车盖蒂》(6集电视连续剧)和 《小城故事》(4集电视连续剧)。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