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锐 1971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1994年上海铁道学院毕业留校。2003年2008年分别获得同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2月~2010年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从事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传输与管理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上海市重点产业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及校企合作课题40余项,主持开发的电站监控系统已经在国内多家水电站、热电站和大型变电站推广应用。出版《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2000年),《有轨电车牵引供电系统》(2020年),《高铁牵引供电系统》(2019年)。完成上海市轨道交通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资源共享及网络优化”,其成果已经在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实际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的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微网与分布式能源集成应用及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评价项目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三等奖3项(2005、2007、2014年)。
研究方向: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与优化运行、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主讲课程:电力工程(本科),电工技术与电力系统新进展(硕士),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硕士),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博士)。
近期论文:
[1] 张明锐,陈喆旸.一种基于最小均衡差的光伏阵列重构方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41(02):33-38.
[2] 张明锐,陈喆旸,韦 莉.免疫萤火虫算法在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中的应用[J] 电工技术学报2020年4月10日,35(7): 1553-1562.
[3] MingruiZhang,Baihui Song,Jiaying Wang.CirculatingCurrent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Equivalent feeder for Parallel Inverters inIslanded Microgrid[J].IEEE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 Vol.34, No.1, Jan. 2019. P595-605. (DOI:10.1109/TPWRS.2018.2867588.2019, 34(1):595-605.(SCI: HF5DM, EI: 20183605782287, ISSN: 0885-8950, INSPECAccession Number: 18364914)
[4] MingruiZhang,Ming Gan,Luyao Li.Sizingand Siting of Distributed Generators and Energy Storage in a MicrogridConsidering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J].Energies15 June, 2019 (Energies 2019, 12(12),2293; https://doi.org/10.3390/en12122293) (Energies2019, 12(12), 2293; https://doi.org/10.3390/en12122293 Received:23 May 2019 / Revised: 13 June 2019 / Accepted: 13 June 2019 / Published: 15June 2019) ISSN: 1996-1073
[5] MingruiZhang,ZheYang Chen,Li Wei.AnImmune Firefly Algorithm for Tracking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of PV Array under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s[J].Energies9 August, 2019(Zhang, M.; Chen,Z.; Wei, L. An Immune Firefly Algorithm for Tracking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ofPV Array under 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s. Energies 2019, 12,3083.)(Energies 2019, 12(16),3083; https://doi.org/10.3390/en12163083 -09 Aug 2019)ISSN: 1996-1073
[6] 张明锐,王佳莹,宋柏慧,韦 莉. 微网系统稳定运行及模式平滑切换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J].2019年10月,47(20): 7-15.
[7] 张明锐,陈喆旸,韦 莉.不同旁路二极管配置下光伏组件阴影耐受性定量计算[J].太阳能学报ISSN 0254-0096 2019年7月,40(7):1938-1943.
[8] Mingrui Zhang, Zhichao Du, Xianqi Lin, Jie Chen.Control Strategy Design and Parameter Selection for Suppressing CirculatingCurrent among SSTs in Parall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2015,6(4):1602~1609. (SCIIDS:CL2XL EI:20152600985907)
[9] Mingrui Zhang, Jie Chen. The Energy Managementand Optimized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Micro-grid [J]. IEEE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4,29(3): 1427~1435.(SCI IDS:AI8DW EI: 20142317782022)
[10] Mingrui Zhang, Jie Chen. Islanding and Scheduling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on Power Systems. 2015,30(6) P3120-3129. (SCI IDS: CO7VS EI: 20153401180841)
[11] Mingrui Zhang,Xin Jin,Hui Zhang.Study of Online Fault Diagnosis for DistributedSubstation Based on Petri Nets[C].Power and Energy SocietyGeneral Meeting,2010 IEEE,Minnesota,USA ,2010:1~7.(EIAccession Number:20104913448570).
[12] 张明锐,蒋利明,孙华,周春. 基于免疫细菌觅食算法的大容量光伏阵列GMMPT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1月,36(1):104-111. (EI: 20161002073131)
[13] 张明锐,谢青青,李路遥,孙华.考虑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的微网储能容量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9月,35(18):4663-4673.(EI: 20154401462362)
[14] 张明锐,陈洁,杜志超,王少波,孙华.考虑交互功率控制的微网经济运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3月,Vol. 34(7):1013-1023(EI: 20141417548582)
[15] 张明锐,林显琦,孙华.孤岛微网中固态变压器间环流抑制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11月,Vol. 34 (31):5563-5570(EI: 20144800269558)
[16] 张明锐,杜志超,黎娜,陈洁.高压微网孤岛运行时频率稳定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9月,32(25),20-26(EI: 20124315604910).
[17] 张明锐,黎娜,杜志超,徐而峰,陈洁.基于小信号模型的微网控制参数选择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9月,32(25),9-19(EI: 20124315604909).
[18] 张明锐,梅杰,李元浩,欧阳丽. 基于切换仿射系统的风电电压稳定控制[J]. 电工技术学报, 2016年2月, 31(3): 171-179. (EI: 20161302154995)
[19] 张明锐,李元浩,欧阳丽,孙华.基于混杂系统DC-DC变换器的永磁风电并网系统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控制[J]. 电工技术学报, 2015, 30(4): 62~69.( EI :20151300692176)
[20] 张明锐,宋柏慧,林显琦,欧阳丽,孙华.直接并联模块化逆变器零序环流抑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10月,30(20):100-107. (EI: 20154801627232)
[21] 张明锐,杜志超,王少波.微网中下垂控制策略及参数选择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2月,29(2):136~144.(EI:20141417541312)
[22] 张明锐,杜志超,王少波,孙华.高压微网运行模式切换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2月,29(2):153~162.(EI :20141417541314)
[23] 张明锐,刘金辉,金鑫.应用于智能微网的SVPWM固态变压器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1月,27(1):90~97.(EI: 20120914812504)
[24] 张明锐,王之馨,黎娜.下垂控制在基于固态变压器的高压微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7月,36(14):186~192.(EI: 20123715424308)
[25] 张明锐,李路遥,杜志超,欧阳丽. 考虑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的微网分布式电源选址定容[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年7月,37(7): 54. (EI: 20173604108432)。
[26] 张明锐,谢青青,欧阳丽. 考虑电动汽车的并网型微网储能选址定容[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年9月,36(9): 25-32. (EI:20163702785040)
[27] 张明锐,黎娜,王之馨.新型永磁风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性能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年,1月, 34(1):128~134.(EI: 20140817349673)
[28] 张明锐,徐而峰.P-Q模式固态变压器的工作特性分析及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11月,32(11):65~71.(EI: 20130315910429)
[29] 张明锐,金鑫,刘金辉.一种抑制固态断路器过电压的新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3月,32(3):37~41.(EI: 20121414930358)
[30] 张明锐,林承鑫,徐瑞新.一种基于固态变压器的光伏发电并网技术[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年,10月,40(19),133~138.(EI:20124615670998)
[31] 张明锐,金鑫,刘金辉.基于IGBT的固态断路器开断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9月,40(18),123~126,131.(EI:20124415622552)
[32] 张明锐,刘金辉,金鑫.FREEDM微型电网及其继电保护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4月,39(7):95~104.(EI: 20111913972089)
[33] 张明锐,李启峰,龚晓冬.考虑供电能力的列车运行调度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年,1月,18(1):57~62.
[34] 张明锐,李启峰,龚晓冬.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焦耳能耗分析与改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0月,43(10): 1516-1522. (EI: 20154701584246)
[35] 张明锐,龚晓冬,钟建辉,唐贾言.城轨牵引系统对主变压器降容率的影响分析 [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月,41(10):1596~1603.(EI: 20134817030577)
[36] 张明锐,黎娜,龚晓冬.城轨交通牵引系统谐波电流引起的主变压器降容率分析[J].铁道学报,2011年,12月,33(12):38~45.(EI: 20120314688492)
发明专利:
[1] 张明锐,陈喆旸.计及不同旁路二极管配置下光伏组件的阴影耐受性的方法。2020年4月28日授权公告,专利号: ZL 2018 1 0847781. 6
[2] 张明锐,陈喆旸.一种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光伏最大功率跟踪方法: 中国, ZL201811003330.0,授权公告日: 2019年8月6日
[3] 张明锐,宋柏慧:一种固态变压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申请号或专利号: 201710480002.9 授权公告日2020.3.5 2020年6月2日证书。)
[4] 张明锐,宋柏慧:一种孤岛微网并联逆变器间环流抑制方法。申请号或专利号: 201710479989.2 授权通知2019年12月9日
[5] 张明锐,蒋利明.一种提高光伏阵列总辐照度的改进太阳能跟踪方法: 中国, ZL201510683565.9,授权公告日:2017.12.15
[6] 张明锐,蒋利明:一种光伏阵列全局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中国,ZL 2015 1 0683563.X 授权公告日:2017年3月22日
[7] 张明锐,金鑫:一种具有过电压抑制功能的固态断路器: 中国 2011 1 0008352.8 授权公告日:2015年6月3日
[8] 张明锐,林承鑫:基于固态变压器的混合储能风光互补并网发电系统: 中国 ZL 2013 1 0021696.1 授权公告日:2016年8月24日
[9] 张明锐,林承鑫:一种基于固态变压器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中国 ZL 2012 1 0021859.1 授权公告日:2015年8月19日
[10] 张明锐,王之馨,徐而峰:一种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并网系统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15935.8 公布号: CN103219740A公开(公告)日: 2013.07.24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