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立军,长聘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任同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委员会主任。《同济学报》、《高压电器》、《现代电子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等中文核心期刊编委。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配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电机工程学会智能电力设备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轨道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轨道交通电气化教学指导组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电器分委会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4项,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发表EI及SCI收录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出版教材3部。研究领域主要为电气设备智能感知与故障诊断、数字孪生与智能电器、智能制造等。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中小企业智能生产线关键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开发。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微观特征分析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性能失效演变机制及风险评估。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虚实交互协同的高压开关柜绝缘劣化演变机制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光源图像信息融合理论的绝缘子污闪预测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飞行器电网巡线故障诊断。
5、上海市科委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与工业机器人信息交互技术研究。
6、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
著作
1、电磁场与电磁波,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3月。
2、现代电气检测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10月
3、电气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代表性论文
[1] L. Jin, G. Zhou, Z. Yuan, H. Jin and X. Man, Studyon Initial Discharge Process of Insulator Pollution Flashover ConsideringQuantum Transi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vol. 29, no. 5, pp. 1818-1827, Oct. 2022.
[2] L. Jin, J. Ai, S. Han and G. Zhou, ProbabilityCalculation of Pollution Flashover on Insulators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Fac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36, no. 6, pp. 3714-3723,Dec. 2021.
[3] D. Ma, L. Jin, J. He, K. Gao. Classification ofPartial Discharge Severities of Ceramic Insulators based on Texture Analysis ofUV Pulses, High voltage,vol. 6, no. 6, pp. 986-996, Mar. 2021.
[4] L. Jin, Z. Tian, J. Ai, Y. Zhang and K. Gao, Condition Evaluation of theContaminated Insulators by Visible Light Images Assisted With InfraredInfor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vol. 67, no.6, pp. 1349-1358, June 2018.
[5] L. Jin, J. Ai, Z. Tian and Y. Zhang, Detection of polluted insulatorsusing the information fusion of multispectral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vol. 24, no. 6, pp. 3530-3538, Dec. 2017.
[6] L. Jin, C. Peng and T. Jiang, System-Level Electric Field ExposureAssessment by the Fault Tree Analy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vol. 59, no. 4, pp. 1095-1102, Aug. 2017.
[7] L. Jin, C. Peng and Y. Zhang, Assessment of Electric-Field Exposure UsingReliability Analy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31, no. 4, pp.1510-1516, Aug. 2016.
[8] 金立军,王恒,王文华,闫书佳.基于机器视觉和激光测距的输电线故障定位.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2):1745-1753.
[9] 金立军,程逸帆,侯珂,李水清.基于隶属度函数的无源滤波补偿器协调优化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18,39(05):89-98.
[10]金立军,薛飞,彭陈仡,刘坚钢,王竞如.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变电站工频电场优化.高电压技术,2017,43(04):1341-1347.
[11]金立军,侯珂,程逸帆.基于Pareto支配法的微电网多目标能量优化短时调度策略研究.电工技术学报,2016,31(S2):167-175.
[12]金立军,田治仁,高凯,肖嵘.基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信息融合的绝缘子污秽等级识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3):3682-3691+3389.
教学成果
1、主持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单独备案收费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改革项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2、参加“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电气工程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实践”、“面向工程教育的多元化电气工程教学平台深度建设”等教学改革工作。
3、2017年获同济大学育才教育二等奖,2017/2018年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2018年度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吾爱吾师”称号;指导本科生竞赛国创3项、上创2项,研究生竞赛获奖4项。
获奖记录
1. 2023年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专利奖三等奖
2. 2018年获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 2018年获得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 2015年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 2014年获得慈溪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6. 2007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7. 2006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8. 2005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