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建波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6-25 导师主页
李建波 硕,博士生导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与化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
1. 生物基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 电子新能源组装用特种高分子材料
lijianbo@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2023
1
学术型博士
高分子材料(含复合材料)

招生信息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3
2
学术型硕士
高分子材料(含复合材料)

       李建波,男,1981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000-2007年期间在郑州大学材料学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11月于同济大学获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师资)研究工作。2013年1月起进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3年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2014年10月获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现为上海市粘接技术协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用生物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委会会员等社会职务。

        主要从事电子新能源组装用特种高分子与功能粘接材料、生物基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目前已在Nanoscal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Langmuir, Nanotechnology, Polymer, Carbohydrate Polymers,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9篇,被引用1340余次,H指数为20,EI收录论文2篇;合编专著一部《聚乳酸》,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申请发明专利41项,已获授权2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在内的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美国Boeing公司、上汽集团等)合作开发的项目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然纤维/热固性聚乳酸复合降解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负责人,项目批准号:51203118,起止时间:2013.01-2015.12)

2. 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新型磁性复合多功能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的构建与性能研究(负责人,课题编号:2013KJ002,起止时间:2014.01-2015.12)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用于肝癌诊疗的多功能载药体系及其热化疗协同增效研究(负责人,一等资助,资助编号:2012M510116,已结题)

4.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基于磁热效应的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的制备技术及其在肿瘤热化疗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负责人,课题编号:11nm0505100,已结题)

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型纳米载药与治疗技术研究及应用(排名第三,课题编号:2013AA032202,起止时间:2013.12-2016.11)

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肿瘤栓塞微球研发——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与多级微球粒径控制技术(重点参与,课题编号:2012BAI15B06,起止时间:2012.01-2015.12)

7.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糖尿病足纳米诊断及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合作研发(重点参与,课题编号:2013DFG32170,起止时间:2014.04-2016.03)

8. 企业合作项目:碳纤维生产技术与市场的调研(2012-2013)(重点参与,课题编号:05002530121,已结题)

9. 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汽集团合作):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汽车内饰件的研制及产业化(2012~2015)(重点参与,课题编号:1006)

10.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天然纤维/聚乳酸复合降解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2007-2010)(重点参与,课题编号:075207046,已结题)

11. 国际合作项目(美国Boeing公司):飞机内饰用生物质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2008-2009)(重点参与,课题编号:0500239005,已结题)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Mengjia Chen, Xueyi Pan, Yuan Tian, Jianbo Li*, Qinggang Tan, Ming Jin , Jie Ren. Synthesis of renewable isosorbide-based polyurethane acrylate resins for UV-cured coating with adjustable properties.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23, 182: 107695.

[2] Xueyi Pan, Yuan Tian, Jianbo Li*, Qinggang Tan , Jie Ren. Bio-based polyurethane reactive hot-melt adhesives derived from isosorbide-based polyester polyols with different carbon chain length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2, 264: 118152.

[3] Zefei Yuan, Qiaochu Liu, Xueyi Pan, Jiao Wang, Ming Jin , Jianbo Li*.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r-shaped UV-curable polyester methacrylate resins with Low viscosity derived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21, 157: 106324.

[4] Yuan Tian, Ya Gao, Xueyi Pan, Qiaochu Liu, Jiao Wang, Ming Jin , Jianbo Li*. Renewable UV-curable polyester methacrylate/cellulose nanocrystals composite resin for wood waterproof coating. Nanotechnology, 2021, 32(27): 275703.

[5] Haifeng Niu, Jianbo Li*, Xuefang Wang, Fuhong Luo, Zhe Qiang , Jie Ren. Solar-Assisted, Fast, and In Situ Recovery of Crude Oil Spill by a Superhydrophobic and Photothermal Spong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1, 13(18): 21175-21185.

[6] Haifeng Niu, Jianbo Li*, Zhe Qiang , Jie Ren. Versatile and cost-efficient cleanup of viscous crude oil by an elastic carbon sorbent from direct pyrolysis of a melamine foam.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18): 11268-11277.

[7] Jiao Wang, Jianbo Li*, Xuefang Wang, Qian Cheng, Yunxuan Weng , Jie Re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UV-curable polyester acrylate resins from biodegradable poly(l-lactide) and poly(ε-caprolactone).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20, 155: 104695.

[8] Haifeng Niu, Jianbo Li*, Xuefang Wang, Zhe Qiang , Jie Ren. Au-Fe3O4 decorated PDA hollow nanoparticles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 with magnetic responsive property. Nanotechnology, 2020, 31(21): 215606.

[9] Haifeng Niu, Jianbo Li*, Quan Cai, Xuefang Wang, Fuhong Luo, Jiaying Gong, Zhe Qiang , Jie Ren. Molecular Stereocomplexation for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Polymeric Micelle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angmuir, 2020, 36(46): 13881-13889. 

[10] Pengfei Xie, Jiao Wang, Jianbo Li*, Qian Cheng, Keyu Zhou , Jie Ren. Miktoarm star-shaped poly(lactic acid) copolymer: Synthesis and stereocomplex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19, 57(7): 814-826.

[11] Minghua Li, Li Deng, Jianbo Li*, Weizhong Yuan, Xiaolong Gao, Jiong Ni, Hong Jiang, Jiaqi Zeng, Jie Ren , Peijun Wang. Actively Targeted Magnetothermally Responsive Nanocarriers/Doxorubicin for Thermochemotherapy of Hepatom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48): 41107-41117.

[12] Xuefang Wang, Zhitao Wu, Jianbo Li*, Guoyu Pan, Donglu Shi , Jie Ren.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biotoxicity, and biodistribution of thermo-responsive magnetic complex micelles formed by Mn0.6Zn0.4Fe2O4 and a PCL/PEG analogue copolymer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7, 5(2): 296-306.

[13] Chao Lin, Bo Lou, Jie Zhao, Rong Jin, Peng Zhao, Jianbo Li*, Jie Ren. Self-assembled micelles of PEG-poly(disulfide carbamate amine) copolymers for intracellular dual-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6, 4(5): 902-909.

[14] Cheng Zhang, Xue Qu, Jinyang Li, Hua Hong, Jianbo Li, Jie Ren, Gregory F. Payne , Changsheng Liu. Biofabricated Nanoparticle Coating for Liver-Cell Targeting.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5, 4(13): 1972-1981.

[15] Yan Liu, Chao Lin, Jianbo Li*, Yang Qu , Jie Ren.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e Transfection Using Biodegradable and Low Cytotoxic Nanomicelles Based on Dendritic Block Copolymer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5, 3(4): 688-699.

[16] Jinyang Li, Xue Qu, Gregory F. Payne, Cheng Zhang, Yuxin Zhang, Jianbo Li*, Jie Ren, Hua Hong , Changsheng Liu. Biospecific Self-Assembly of a Nanoparticle Coating for Targeted and Stimuli-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25(9): 1404-1417.

[17]  Li Deng, Jie Ren, Jianbo Li*, Junzhao Leng, Yang Qu, Chao Lin , Donglu Shi. Magnetothermally responsive star-block copolymeric micelle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and enhanced thermo-chemotherapy. Nanoscale, 2015, 7(21): 9655-9663.

[18] Yang Qu, Jianbo Li*, Jie Ren, Junzhao Leng, Chao Lin , Donglu Shi. Enhanced synergism of thermo-chemotherapy by combining highly efficient magnetic hyperthermia with magnetothermally-facilitated drug release. Nanoscale, 2014, 6(21): 12408-12413.

[19] Yang Qu, Jianbo Li*, Jie Ren, Junzhao Leng, Chao Lin , Donglu Shi. Enhanced Magnetic Fluid Hyperthermia by Micellar Magnetic Nanoclusters Composed of MnxZn1–xFe2O4 Nanoparticles for Induced Tumor Cell Apoptosi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19): 16867-16879.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