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新贵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7-06 导师主页
李新贵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材料 环境化学 环境高分子
lixingui@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环境科学
2023
1
学术型博士

1978年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 1982/1986/1988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化学纤维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五轮学科评估A级学科)获学/硕/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聘任教授,1997年起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并享受上海市高干医疗保健(红卡)待遇,1999年入选第二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初任改革开放以来首届二级教授,2014年起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20年任首届长聘特聘教授。

在1999年至2019年的21年期间曾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两次)、剑桥大学(两次)、麻省理工学院、洛杉矶加州大学、京都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等高级研究学者或长期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水净化、饮用水和食品包含纳豆的营养成分分析和营养金属离子及有害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和应用的原创研究和教学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Rev. (影响因子IF 72.087, 纯粹由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首篇Chem. Rev.论文)、Prog. Mater. Sci. (IF 48.165)、Adv. Funct. Mater. (IF 19.924)、ACS Nano (IF 18.027)、Chem. Eng. J. (IF 16.744)、Small (IF 15.153)、Mater. Horiz. (IF 15.717)、Nano Lett.和 JACS Au等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专利分别为72/9/1/1 项。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著作1部和英文学术著作1章,第二作者出版学术著作1部。

李新贵发表的论文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acDiarmid A. G.教授、中科院院士(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3位)、美国工程院院士(6位)、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著名科学家正面关注、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不约而同分别专门撰文点评称赞和引用共计约1.4万次,单篇最高引用约900次。WOS 的h 指数 55。他人引用和点评的科学家有些来自世界前10名大学中的7所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他引李教授论文的IF>24的国际顶级刊物有:1) Chem. Rev., 2) Chem. Soc. Rev., 3) Prog. Mater. Sci., 4) Nature Mater., 5) Nature Nanotechnol., 6) Energy Environ. Sci., 7) Mater. Sci. Eng. R: Reports, 8) Adv. Mater., 9) Prog. Polym. Sci., 10) Adv. Energy Mater., 11) Accounts Chem. Res. 12) Appl. Catal. B: Environ.等。

李新贵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先后4次都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美国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第二完成人)、美国ACS Membership Award、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2次)资助、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柏林工业大学访问教授基金资助。他指导的学生有些已经成长为国家青年长江、国家青年千人、国家拔尖青年和美国知名大学教授等人才。长期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级学科评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评审会和网评、霍英东青年科学奖等评审专家和/或学科评审组组长、上海市和其他省市的科技项目/科技奖/科技创新或创业领军人才/东方学者/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等的评审人和/或学科评审组组长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耐久钙离子选择电极用三层皮芯羧甲基纤维素钙膜设计与制备” 一项

2)深圳市纽菲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热固性树脂用纳米核壳增韧粒子开发”在研技术开发项目一项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Mei-Rong Huang; Xin-Gui Li; Highly sensing and transducing materials for potentiometric ion sensors with versatile applicability,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影响因子48.165) 2022, 125, 100885 (共106页)

(2)Xin-Gui Li; Mei-Rong Huang; Tao Tao; Zhonghua Ren; Zeng Jie; Yu Jie; Umeyama Tomokazu; Ohara Tomoya; Imahori Hiroshi; Highly cost-efficient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ercury ions onto regenerable poly(m-phenylenediamine) microspheres with many active group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影响因子16.744), 2020, 391: 123515

(3)Zhonghua Cheng; Dai Zhiyao; Li Jiahuan; Wang Haige; Mei-Rong Huang; Xin-Gui Li; Liao Yaozu;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tunable hollow microspheres of aniline and aminocarbazole copolymers emitting colorful fluorescence for ultrasensitive sens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影响因子16.744) 2019, 357: 776-786

(4)Xin-Gui Li; Yun-Bin Xie; Mei-Rong Huang; Umeyama Tomokazu; Imahori Hiroshi; Development of clean performance-tunable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using acetyl tributyl citrate for transferable holographic film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79: 123496.

(5)Yun-Bin Xie, Mei-Rong Huang, Xin-Gui Li, Layer-number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graphene for wide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20, 27(3), 136-157.(特邀论文)

(6)Xin-Gui Li; Yun-Bin Xie; Mei-Rong Huang; Umeyama Tomokazu; Ohara Tomoya; Imahori Hiroshi; Effective role of eco-friendly acetyl tributyl citrate in large-scale catalyst-free synthesis 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 withou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7: 117543。

(7)Xin-Gui Li, Mei-Rong Huang, Yuan-Bo Jiang, Jie Yu, Zikai He, Synthesis of poly(1,5-diaminonaphthalene) microparticles with abundant amino and imino groups as strong adsorbers for heavy metal ions. Microchimica Acta 2019, 186, 208. 

(8)Xin-Gui Li, Ge Song, Mei-Rong Huang, Scalable Synthesis of Poly(ester-co-ether) Elastomers via Direct Catalytic Esterification of Terephthalic Acid with Highly Active Zr–Mg Catalyst.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8, 6, 9074-9085.

(9)Xin-Gui Li, Xiong Wang, Mei-Rong Huang, Yue-Shan He, Fei Liu, Wei-Hong Xu, Review: Progress in Core-shell Rubber Particles for Efficiently Toughening Resin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2022, 29(6), 34–63. (特邀论文)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