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吴昊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6-26 导师主页
吴昊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力学 ,机械 ,机械
疲劳
wuhao@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力学
2025
2
学术型博士
疲劳
2
机械(博士)
2025
1
专业学位博士
疲劳

硕士招生专业

1
力学
2025
2
学术型硕士
疲劳
2
机械
2024
1
专业学位硕士
疲劳
吴昊,男,19797月生,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疲劳专业博士毕业。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如航空铝合金等材料的疲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多轴疲劳力学性能、多轴随机荷载分析、疲劳小裂纹特性、残余应力分析等方面。在多轴疲劳应用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并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得到示范应用,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承担本科生《工程疲劳基础》、《结构强度试验基础》以及《材料力学实验》等课程。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2024-2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符号回归算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2.2020-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增材制造材料多轴疲劳损伤分析及实验测试。

3.2019-2022,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增材制造Ti-6Al-4V多轴疲劳载荷下寿命预测与实验研究。

4.2019-2020,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基于AI算法的超临界汽轮机部件寿命在线预测算法。

5.2019-2020,浙江大学合作项目,焊接件残余应力模拟与寿命评估。

6.2017-2018,圣戈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磨削盘材料承载力研究及开发。

7.2014-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小裂纹理论的多轴疲劳荷载下金属裂纹扩展行为分析。

8. 2014-201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多轴荷载下金属材料疲劳小裂纹扩展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Lei Gan, Hao Wu, ZhengZhong. Estimation of remaining fatigue life with an energy- based mod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loading sequence and load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sm. 2022, doi.org/10.1177/10567895221120286.

(2)  Lei Gan, Hao Wu, ZhengZhong.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in presence of mean stresses using domain knowledge-integrated ensemble of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 Fatigue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Structures. 2022, 45 (9): 2748-2766.

(3)   刘志状,吴昊.一种基于参数影响的数据驱动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 2022, 58: 1-9.

(4)  Lei Gan, Hao Wu, ZhengZhong.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considering mean stress effect based on randomforests and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22, 158: 106761.

(5)   Lei Gan, Hao Wu, ZhengZhong. On the use of data-driven machine learning for remaining life estimation of metallic materials based on Ye-Wang damag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2, 156:106666.

(6)  Xiang Zhao, Dongheng Ru, Peng Wang, Lei Gan, Hao Wu, ZhengZhong.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a supercritical steam turbine rotor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2021, 127:105435.

(7) Lei Gan, Xiang Zhao, Hao Wu, Zheng Zhong, Estimation of remaining fatigue life under two-step loading based on kernel-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atigue,2021,148,106190.

(8) Lei Gan, Hao Wu, Zheng Zhong, Multiaxi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based on a simplified energy-based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1,144:106036.

(9)   杨超, 吴昊, 316L 不锈钢随动强化模型改进研究.固体力学学报, 2021,42(5): 518- 531.

(10)   赵翔, 茹东恒, 王鹏, 吴昊,  甘磊,  仲政. 基于 NARX  神经网络方法的汽轮机转子关键部位应力预测.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21, 42(8):14.

(11)    甘磊,吴昊,仲政.  基于应变的 316L 不锈钢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机械强度,2020, 42(2): 313-318.

(12)   甘磊, 吴昊, 仲政. 基于能量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固体力学学报, 2019,40(3): 260-268.

(13)  Haipeng Zhu, Hao Wu, Yingya Lu, Zheng Zhong, A novelenergy-based equivalent damage parameter for multiaxial fatiguelife pre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19,121: 1-8.

(14) Lei Gan, Hao Wu, Zheng Zhong, Use of an energy-based/critical plane model to assess fatigue life under low-cycle multiaxial cycles,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Structures, 2019, 42(12):2694-2708.

(15)  Yingya Lu, Hao Wu, Zheng Zhong, A modified energy-based model for low-cycle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under multiaxial irregular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9, 128: 105187.

(16)  Hao Wu, An empirical non-proportional cyclic plasticity approach under multiaxial low-cycle fatigue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2018,142-143: 66- 73.

(17) Yingya Lu, Hao Wu, Zheng Zhong, A simple energy-based model for nonproportional low-cycle multiaxi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under constant-amplitude loading,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8, 41 (6): 1402-1411.

(18)  Marco Antonio Meggiolaro, Jaime Tupiassú Pinho de Castro, HaoWu, Non-linear incremental fatigue damage calculation for multiaxial non-proportional historie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atigue, 2017,100: 502-511.

(19)  Hao Wu, Zheng Zhong, A novel nonlinear kinematic hardening model for uniaxial/ multiaxial ratcheting and mean stress relaxation, ASTM Special Technical Publication, 2017, 1598:227-245.

(20)  Hao Wu, Marco Antonio Meggiolaro, Jaime Tupiassú Pinho de Castro, Validation of the Multiaxial, Racetrack Amplitude Fil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6, 87: 167- 179.

(21) Hao Wu, Marco Antonio Meggiolaro, Jaime Tupiassú Pinho de Castro, ComputationalImplementation of a Non-Linear Kinematic Hardening Formulation for Tension-Torsion Multiaxial FatigueCalc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6, 91: 304-312.

(22) Hao Wu, Marco Antonio Meggiolaro, Jaime Tupiassú Pinho de Castro, Application of the Moment OfInertia method to the Critical-Plane Approach, Frattura Ed IntegritaStrutturale, 2016, 38: 99-105.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