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国家级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韧性城市与智能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上海通正讲席教授。主要从事钢结构方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结构抗震与抗倒塌、钢结构多灾害防御与韧性提升、高性能金属材料与高性能钢结构及组合结构体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课题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等,另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专项基金、铁道部科研计划课题、中建总公司新技术研发基金、《钢结构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科研专项课题等。同时承担了上海国金中心、上海光源工程、上海F1国际赛车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广西体育中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北站、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苏州东方之门、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中国摩天大楼第3位,世界摩天大楼第7位,中国北方地区最高建筑,530米)、内蒙古美术馆、昆明恒隆广场、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高铁襄阳东津站、高铁赣州西站、山西基因诊断及药物研发基地项目(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和山西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四川叙威高速和广安绕城高速公路沿线配套设施、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东一线跨绛溪河大桥、上海金桥金鼎天地培训中心、南浔太阳酒店(世界最大球体建筑、全国跨度最大的球体网壳结构:联方-凯威特混合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跨度为58.8米,矢高10.1米,净重260吨)、上海建国东路70号地块超高层钢结构住宅(上海最高全钢结构住宅项目)、山西沽源焰中光伏平单轴支架项目、迪拜全球首幢3D打印办公建筑等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及我国13个省区50余幢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示范工程的设计研发。
获得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可恢复功能防震建筑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018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获奖项目:钢管结构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021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高效抗震节能体系及产业化)、202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获奖项目:钢结构高效螺栓连接关键技术)、202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高效抗震节能体系及成套技术)、2023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减震及成套快装技术研究与应用)、2022年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装配式钢结构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2019)、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20)、福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023)、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1、2022)、爱斯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0、2021、2022、2023)、《建筑结构》创刊50周年优秀作者(202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8)、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15)、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0)、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2014)。在教书育人方面,承担各类教改项目16项,主持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本科重点点课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钢结构稳定原理参数化设计实验系统研制开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土木工程专业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系统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传承·创新·引领: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系统实践)和二等奖(产出导向的学生增值发展评价体系创建与实践)各1项、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第4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济大学“名课优师”(钢结构基本原理)、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1、2022)、同济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9、2022)、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团队、韩国龙土木建筑奖励金一等奖等多次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国际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奖励。在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含期刊论文270篇),其中SCI检索2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5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著作和设计手册2部。5篇论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9篇论文分别入选2023年Engineering Structures年度最佳论文、2023年Engineering Structures Editor’s Choice Featured Paper、2023年ISTRUC Featured Article Award、2023年Earthquake Spectra Editor’s Choice Featured Paper、2022年ASCE JSE Editor’s Choice Featured Paper、香港工程师学会2019年卓越结构工程论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同时获得《工程力学》期刊2013-2018年间高引用率论文)、2019-2023年《建筑结构学报》高被引论文榜单、2019-2020年度《钢结构(中英文)》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在国际、地区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标准规范7部,参编标准规范31部。
现担任SCI国际期刊《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执行主编,SCI国际期刊《Buildings》编委,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编委,中文核心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建筑结构》编委。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委,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贸促会智库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青年工程师工作组委员,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建造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特聘专家,《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T/CECS 598-2019)主编,《轻型钢结构技术标准(设计分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08-2089-2023)、《分体式单边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T/CCES 46-2024)、《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标准》(T/CCES 44-2024)、《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高原分层装配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西藏地方标准)、《城市深基坑大跨度绿色支撑技术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主编,《钢结构体系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村镇住宅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现浇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复合墙体技术规程》(JGJ/T 418-2017)、《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NB/T 10115-2018)、《钢管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0: 2010)、《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技术规程》(T/CECS 506-2018)、《钢结构模块建筑技术规程》(T/CECS 507-2018)、《绿色建材评价—钢结构房屋用钢构件》(T/CECS 10028-2019)、《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T/CECS 719-2020)、《罕遇地震后可恢复功能建筑结构设计规程》(CECS)、《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T/CECS 825-2021)、《轻质多功能住宅外墙装饰一体板》(CECS)、《钢骨架陶粒发泡混凝土复合外墙板应用技术规程》、《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标准》(T/CECS 392-2021)、《装配式低层住宅轻钢组合结构技术规程》(T/CECS 1060-2022)、《既有建筑结构改造应用钢结构技术规程》(T/CECS 1540-2024)、《主题抹灰工程技术规程》(CECS)、《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DG/TJ08-2029-2021)、《装配式低层住宅轻钢框架-组合墙结构技术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873-2021)、《装配式低层住宅轻钢框架-组合墙结构技术标准》(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J)/T 8462-2022)、《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J51/T119-2019)、《型钢骨架复合墙板装配建筑技术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工厂化不锈钢芯板建筑结构应用技术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福建省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导则》(福建省地方标准)、《分层装配式低层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辽宁省地方标准)、《不锈钢芯板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T/CSUS 14-2021)、《装配式榫卯节点钢框架组合结构技术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快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技术规程》(CECS)、《全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钢结构螺纹锚固单边螺栓连接技术规程(CECS)、《河南省房屋建筑结构安全智能监测技术标准》(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程》(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混凝土完全组合三明治复合墙板技术规程》(中国建筑学会)编委,工业产品国家标准《金属尾矿多孔混凝土夹芯系统复合墙体》审查专家,上海市科委项目评议专家、新版《钢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土木工程卷建筑工程分支学科编委,参与了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的修订工作。The 17th Ea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EASEC-17),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CSER-2022),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ICASS 2018), The 15th Ea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EASEC-15) conferenc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Architecture (ICSA 2013) 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2017Modular and Offsite Construction Summit(2017MOC) &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iz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ISICT’17)技术委员会委员,瑞士国家科学基金海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土木工程青年学者学术沙龙重点专题“钢结构与空间结构进展与前沿”协调人,中国工程院2018-2023年《全球工程前沿》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领域工作组(结构工程)专家(2023年结构工程领域工作组组长),中国工程院《2021全球工程前沿》“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和《2019全球工程前沿》“装配式钢结构标准化建造技术”开发前沿执笔人。发起组织2015年US-China Workshop on Resilience in Steel Structures 和2018年China-US Workshop on Seismic Resilience and Decade Memory of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并以Guest Editor组织FSCE期刊的专辑出版。参与主办第12届国际钢管结构学术会议(ISTS12)、第8届钢结构抗震国际学术会议(STESSA’15)。
目前主讲的课程包括:钢结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基本原理、高等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高等钢结构理论(英语)、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工程结构基本原理实验(其中“钢结构基本原理”为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钢结构”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为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心课程,“高等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为同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纵向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自复位混合阻尼实现钢框架综合韧性提升的多性态地震响应机理与设计调控方法研究,2024.01-2027.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及其复合钢框架的损伤控制机理与抗震韧性提升, 2021.01-2024.12, 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的地震响应机理与性态控制研究, 2018.01-2021.12, 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细观断裂判据的钢管柱与钢梁连接节点超低周疲劳破坏机理与全程滞回模型研究, 2014.01-2017.12, 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低损伤钢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理论与可恢复性评估系统, 2019.01-2023.12, 课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动力荷载下基于全程耗能机制的钢结构性态与设计方法, 2010.01-2014.12, 课题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结构鲁棒性的钢管柱-H 型梁节点力学性态与设计方法, 2010.01-2013.12, 主持.
8、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效能标准化钢结构体系与应用关键技术,2022.11-2026.10,子课题主持
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美丽乡村绿色农房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07-2017.12,子课题主持
10、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模块化空间可逆式绿色低碳数字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2.09-2025.08,课题主持
11、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项目, 可恢复性钢结构抗震模块与结构体系, 2016.01-2018.12, 主持.
12、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地震作用下钢结构节点的多组件耗能机制与设计方法, 2010.09-2012.09, 主持.
13、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基于微观机制的钢管结构焊接节点断裂破坏准则与设计对策研究, 2008.01-2010.12, 主持.
14、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 under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LE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nnovative self-centering structural systems and hybrid simulation. (Grant No. ILEE-IJRP-P1-P1-2016),Co-PI with Prof. James Ricles and Prof. Richard Sause at Lehigh University, USA.
15、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可恢复性钢结构抗震模块与结构体系(批准号:SLDRCE14-04),主持.
16、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地震免损自复位摇摆模块创制与钢结构体系韧性提升(批准号:SLDRCE19-B-05),主持.
17、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新型钢结构抗震自回复连接(批准号:SLDRCE14-B-05),主持.
18、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基于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钢管柱梁节点性态机理与设计对策(批准号:SLDRCE09-B-02),主持.
19、中德国际合作项目,Experiments on 3D Printing Building Structures,主持.
20、中日国际合作项目,金属剪切型阻尼器试验,主持.
21、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专项基金,腹板加肋框架梁柱刚性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2、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铁路客站大跨度钢桁架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试验研究.
23、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铁路客站大跨度钢桁架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24、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河南万道捷建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线项目(部品部件生产类).
25、河南省重大科技计划开放合作项目,适用于多层建筑的分层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及其围护系统的集成化技术研发.
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1、超高层钢结构住宅窄扁钢管砼框架弱轴梁柱节点试验研究
2、考虑板内配筋影响的预制叠合长柱-砼梁中节点实验与研究
3、异形钢管网壳拱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4、钢柱转换梁支座节点试验研究
5、大直径空心球体高层框架支撑钢结构节点试验与健康监测
6、支撑框架及管道系统抗震性能研究
7、襄阳东津站铸钢节点试验研究
8、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库项目节点试验
9、昆明恒隆广场金属剪切型阻尼器试验
10、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钢结构节点试验
11、内蒙古美术馆建设项目大跨度悬挑钢结构铸钢节点试验研究
12、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钢结构建构筑物抗风和防腐耐蚀技术研究屋面板和墙面板连接试验
13、东方之门联合隔振体系抗震分析及关键节点研究
14、东方之门钢结构关键节点试验研究
15、上海光源工程关键节点静力与抗震性能研究
16、光源工程钢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17、杭州国际会议中心计算与分析
18、广西体育中心主体育场钢结构节点试验研究
19、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X2地块南塔楼节点抗震试验研究
20、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节点试验研究
21、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北站站房钢结构轴承节点试验研究
22、上海市南汇区机关办公中心钢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
预制舱抗震-抗风性能评定
高性能土木建筑工程新技术研发
分层装配钢结构耐震体系设计研发
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住宅体系结构性能试验
高烈度区高速公路沿线装配式钢结构房屋研发设计
山西太原凯尔大厦超高层装配式钢结构研发设计
桐乡华智大厦高层装配式钢结构研发设计
中富杭萧综合楼装配式结构研发设计
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PVC生态屋应用研发设计
格构柱式组合剪力墙抗震试验
标准组合亭预制装配化研究
可移动体育馆装配式结构设计
部分外包型钢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体系技术服务
全球首幢3D打印办公建筑力学性能试验
盈创3D打印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低层类板肋结构工业化住宅体系研究与鉴定
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性能试验研究
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下层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试验研究
[1] 王伟、王俊杰著. 《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机理、评估与鲁棒性提升》. ISBN 978-7-112-2592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 王伟、方成著.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抗震韧性钢结构:材料、构件与体系》. ISBN 978-7-112-24126-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3] Cheng Fang & Wei Wang. (2020). Shape Memory Alloys for Seismic Resilience. ISBN 978-981-13-7039-7, Springer.
[4] 王伟、方成译. 《重建克赖斯特彻奇:建筑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转变》. ISBN 978-7-112-23268-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5] 王伟 著. 《圆钢管相贯节点非刚性性能及对结构整体行为的影响效应》. ISBN 978-7-5608-7047-2,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6] 曹万林、陈以一等 著. 《绿色农房技术集成与案例》(王伟著第3章“装配式轻钢框架-预应力支撑结构与案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7] 但泽义主编. 《钢结构设计手册》(第四版)(王伟为编著委员会委员,负责15.3-15.6节和17.6节的编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