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7-09 导师主页
王云才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生态规划,景观图式语言与适应性设计,绿色基础设施与环境效应
wyc1967@tongji.edu.cn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长聘教授,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学科团队责任教授、景观规划设计博士生导师,国土空间生态规划与环境效应分中心主任,国际生态智慧学社理事,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工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 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1 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5 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 1 项,教育部“十五”规划研究项目 1项,重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3 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研究 6 项。主持“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住建部土建类“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景观与区域生态规划方》。主持全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课程《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上海市来华留学生英语示范课程《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景观生 态学》和《景观设计》,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全英文)等中 国大学 MOOC2 门。获上海市育才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吉林 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等。公开发表论文 260 多篇,SCI 论文 50多篇,获技术发明专利 7 项;出版《图式语言——景观地方性表达与空间逻辑的新范式》等代表性著作6部,主持和重点参与规划实践 100 多项。在学术领域创新提出并开展了长期的“景观图式语言”研究与实 践,提出了表达景观地方性和空间逻辑的范式。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2238003,宜居城乡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以西南山区为例(2022-2027)

[2]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100405,乡村生态景观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8479 图式语言尺度嵌套机理及其适应性设计方法(2020-2023)

[4]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9DZ1203303 上海“四化”生态网络主导功能布局和系统优化技术研究(2019-2022)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017-2020)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行程机理(2013-2016)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破碎与孤岛化现象及其形成机理(2009-2011)

[8]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1)

[9]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12-2015)

[10]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宜居社区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13-2016)

[1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山东省旅游资源国际营销与旅游产业体系构建(2001-2003) [12]辽宁省国土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辽宁省国土规划图集(2006-2008)

[13]太原市规划局:“太原市生态修复规划”(2017-2018)

 [14]湖北省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2021-2022)

 [15]辽宁省黑山县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整治(2020-2022)

 [16]吉林长白县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修复与生态规划专项(2016-2018)

 [17]烟台福山南部新区规划——生态修复与生态规划专项(2015-2017)

 [18]辽宁康平湖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与控制性规划(2016-2018)

[19]国家科技部国际交流司中国——匈牙利政府交流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测度与设计技术研究”(2021-2023)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主要著作

[1] Yuncai Wang. Landscape patternlanguage: A new approach to landscape expression and spatial reasoning, Springer, Singapore, 2022  

[2]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7;第二版 2013;第三版,2023),住 建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教材、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3] 王云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困境:破碎化与孤岛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 王云才.图式语言——景观地方性表达与空间逻辑的新范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年(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

[5] 王云才,彭震伟.景观与区域生态规划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年(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

[6]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评析,同济大学出版社(中英文双语出版),

[7] 陈蔚镇,王云才(译).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Wang, LW (Wang, Linwen), Wang, H (Wang, Hui), Wang, YC (Wang, Yuncai)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roofs and urban biodiversity: a systematic review[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22.

[2] Shen, Jiake (ShenJ.), Peng, Zhenwei (Peng Z.), Wang, Yuncai (WangY.) et al. From GI, UGI to UAGI: Ecosystem service types and indicator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ecological risks and human needs in global metropolitan areas[J].Cities,2023,134.

[3] Chen, SS (Chen, Songsong),Ma, LM (Ma, Limin), Wang, YC (Wang, Yuncai) et al. Kinetic isotope effects of C and N indicate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atzA- andtrzN-harboring strains in dechlorination of atrazine[J].BIODEGRADATION,2022.


[4] Huang, JD (Huang, Junda), Wang, YC (Wang, Yuncai)et al. Cooling intensity of hybrid landscape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Relativecontribution and marginaleffect[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2,79.

[5]  Huang, JD(Huang, Junda), Wang, YC (Wang,Yuncai), Zhang, L (Zhang, Lang) et al. Identifying Spatial  Priority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ependent on Landscape QualityTrends in Metropolitan Areas[J].LAND,2022,11(1).

[6]  Shen, JK(Shen, Jiake), Wang, YC (Wang, Yuncai)et al. An improved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etting of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urbanized areas[J].URBAN ECOSYSTEMS,2022.

[7] Feng, Shanshan (Feng S.), Shen, Jiake (Shen J.),Sheng, Shuo (Sheng S.) et al. Spatial Prioritizing Brownfields Catering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by Integrating Urban Demands and Site Attributes in a Metropolitan Area[J].Land,2023,12(4).

[8] Huang, Junda (2), Wang, Yuncai (1, 2)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ventilation corridorsthrough a simulation scenario of forest canopy density in the metropolitanarea[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3,95.

[9] Sheng, S (Sheng, Shuo), Xiao, HB (Xiao, Huabin),Wang, YC (Wang, Yuncai) et al. The cooling effects of hybrid landscapes at the district scale inmega-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66.

[10] Shen, Jiake (1), Zhu, Wenjia (2), Peng, Zhenwei(1) et al. Improv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urbanizing areas from dual dimension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2023,482.

[11] Wei, Jiaxing,Li, Hongbo, Wang, Yuncai, et al. Thecooling and humidifying effects and the thresholds of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urban aggregated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ests. 2021,12(2), 1-16.

[12] Yan, Wentao, Chen,Hui, Wang, Yuncai, et al.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complexity on waterquality in mountainous urbanizedwatersheds: a case study in Chongqing, China.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21, 17(2), 165-193.

[13] Wang, Yuncai, Sheng, Shuo, Xiao, Huabin,The cooling effect of hybrid land-usepatterns and their marginaleffects at the neighborhood scale. 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 2021, 59.

[14] Shen, Jiake, Guo, Xiaolu, Wang, Yuncai,Identifying and setting the natural spaces prioritybased on the multi- ecosystem services capacity index.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5.

[15] Shen, Jiake, Chen, Chundi, Wang, Yuncai,What are the appropriate mappingunits for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1, 7(1).

[16] Shen, Jiake,Wang, Yuncai,Allocating and mapping ecosystemservice demands with spatial flow from built-upareas to natural spac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98.

[17] Zhang, Min, Wang, Yuncai,Impact of biochar supportednano zero-valent iron on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food waste: Methane production, performancestabi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1, 340.

[18] Wang, Yuncai, Huang,Junda, Chen, Chundi, et al. The cooling intensity dependent on landscape complexit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hemetropolitan are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2021, 29(3), 318-336.

[19] Sun, Fengyun,Liu, Miao, Wang, Yuncai, et al. The effectsof 3D architectural patternson the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at a neighborhood scal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and marginal effec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8.

[20] Chen, Chong,Zou, Wenbing, Cui, Guolu, et 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current-use pesticides in an aquatic system of Shanghai, China. Chemosphere.2020, 257.

[21] Xiao, Huabin,Sheng, Shuo, Ren, Zhen, et al. Does the CultureService Supply of Green Spaces Match the Demand of Residents in a New District?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0, 29(5), 3395-3407.

[22] Chen, Chundi,Mao, Longfei, Qiu, Yonggui,et al. Walls offer potential to improve urbanbiodivers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23] Zhang, Min, Wang, Yuncai,Effects of Fe-Mn-modified biocharaddition on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Biomethane production, heavy metalspeciation and performance stability..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20, 313.

[24] Zhang, Min, Li, Jianhua, Wang, Yuncai,Impact of biochar-supported zerovalent iron nanocomposite on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 26(10), 10292-10305.

[25] Chen, Chundi,Wang, Yuncai, Jia, Junsong,et al. Ecosystem servicesmapping in practice:A Pasteur's quadrant perspective. ECOSYSTEM SERVICES.2019, 40.

[26] Zhang, Min, Li, Jianhua, Wang, Yuncai, et al. Impacts of different biochar types on the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RSC ADVANCES. 2019,9(72), 42375-42386.

[27] Chen, Chundi,Wang, Yuncai, Jia, Junsong,Public percep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preferences for design scenarios of the floodedbank along the Three GorgesReservo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ovel ecosystems. URBAN FORESTRY & URBANGREENING. 2018, 34, 196-204.

[28] Chen, Chundi, Ma, Maohua, Wu, Shengjun, et al. Complex effectsof landscape, habitat and reservoiroperation on riparian vegetation acrossmultiple scales in a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4, 482-490.

[29] Wang, Yun-Cai,Shen, Jia-Ke, Xiang,Wei-Ning,Ecosystem serviceof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adaptation to urban      growth: function and configuration.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18, 4(5), 132-143.

[30]Xiong, ZH (Xiong,Zhehao), Wang, YC (Wang, Yuncai)et al. Cross-Scaling Approach for

Water-Flow-RegulatingEcosystem Services: A Trial in Bochum, Germany[J].LAND,2022,11(5).[31]贾一非, 王云才 et al. 由单一走向多样:平原农业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途径--以辽宁省黑山县

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7):26-31.

[32]申佳可, 彭震伟, 王云才 et al.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的洪涝调节服务需求制图与生态空间优 先级识别[J].中国园林,2022,38(2):20-25.

[33]盛硕, 王云才 et al. 基于生态特征与问题聚类识别的平原农业区乡村生态修复策略以辽宁省黑山 县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12):20-25.

[34]申佳可,彭震伟,王云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的洪涝调节服务需求制图与生态空间优先级识别 [J].中国园林,2022,38(02):20-25.DOI:10.19775/j.cla.2022.02.0020.

[35]王忙忙,王云才.平衡还是匹配?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多情景分析与优化[J].中国园 林,2021,37(07):37-42.DOI:10.19775/j.cla.2021.07.0037.

[36]申 佳 可 , 王 云 才 . 基 于 多 重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能 力 指 数 的 生 态 空 间 优 先 级 识 别 [J]. 中 国 园林,2021,37(06):99-104.DOI:10.19775/j.cla.2021.06.0099.

[37]王忙忙,王云才.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体系构建[J].中国园林,2020,36(06):23- 27.DOI:10.19775/j.cla.2020.06.0023.

[38]王云才.让自然做功:自然过程主导的太原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中国园林,2019,35(10):19-23 [39]王云才,黄俊达.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逻辑与策略[J].中国园林,2019,35(07):56-

60.

[40]王云才 , 申佳可, 彭震伟, 象伟宁. 适应城市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优化 [J]. 中国园 林,2018,34(10):45-49.  

[41]王珲,王云才.苏州明清园林空间生态智慧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07):48-52.     [42]王云                       才, 汪洁琼, 象伟宁. 约翰· 莱尔的人文生态实践智慧对图式语言研究的启示 [J]. 中国园

林,2017,33(07):41-45.

[43]王云才,崔莹,傅文.土地形态图式语言及其应用[J].中国园林,2016,32(02):12-17.

[44]申 佳 可 , 高嘉 , 徐 凌 云 , 王 云 才 . 基于 4I 体系的 21 世纪 风 景 园 林 设 计 语 汇 探 索 [J]. 中 国 园林,2015,31(10):56-60.

[45]王云才,瞿奇,王忙忙.景观生态空间网络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J].中国园林,2015,31(08):77-81. [46]王云才,张英,韩丽莹.中小尺度生态界面的图式语言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4,30(09):46-50.


[47]王敏,王云才.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非建设性用地空间管制研究——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片区为例 [J].中国园林,2013,29(12):60-66.

[48]王云才.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中国园林,2013,29(11):46-51. [49]王云才,郭娜,彭震伟.基于湖泊整体保护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构建研究——以沈阳卧龙湖生态区保护

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07):107-112.

[50]王云才,孟晓东,邹琴.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6,32(11):44-49. [51]王云才,王敏.图式化与语言化教学:西蒙·贝尔与安妮·斯派恩的风景园林教育观 [J].中国园

林,2014,30(05):115-119.

[52]王云才,崔莹,彭震伟.快速城市化地区“绿色海绵”雨洪调蓄与水处理系统规划研究 以辽宁康平卧 龙湖生态保护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02):60-67.

[53]王云才,韩丽莹,徐进.水体生境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2,28(11):56-61. [54]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的初步探讨[J].中国园林,2011,27(09):52-55. [55]李佳芯,王云才.基于女性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中国园林,2011,27(06):38-44. [56]王云才,王敏.美国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经验与启示[J].中国园林,2011,27(02):35-38. [57]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25(10):73-76. [58]王云才,胡玎,李文敏.宏观生态实现之微观途径——生态文明倡议下风景园林发展的新使命[J].中国

园林,2009,25(01):41-45.

[59]王云才,王敏,严国泰.面向 LA 专业的景观生态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园林,2007(09):50-54. [60]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56-59. [6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77-80

 

[62]陈照方, 王云才 et al. 乡村景观单元识别与认知的空间生态智慧——以南京市牌坊社区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07):30-36.

[63]申佳可, 陈照方, 彭震伟 et al. 中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发展和展望[J].风景园林,2022:19-24. [64]王云才, 李烨, 盛硕 et al.  基于诗词文本的历史文化景观服务评估与分区管控——以富春江历史

性河流廊道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0):12-19.

[65]申佳可 , 陈 照 方 , 彭震 伟 , 王云才 . 中 国 乡 村 景 观 特 征 评 价 的 发 展 和 展 望 [J]. 风 景 园林,2022,29(03):19-24.DOI:10.14085/j.fjyl.2022.03.0019.06.

[66]王云才,贾一非,朱韵奇,成玉宁.融合寻常风景智慧的乡村风景道识别——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J]. 风景园林,2021,28(12):100-106.DOI:10.14085/j.fjyl.2021.12.0100.07.

[67]王 云 才 , 陈 照 方 , 成玉宁 . 新 时 期 乡 村 景 观 特 征 与 景 观 性 格 的 表 征 体 系 构 建 [J]. 风景 园 林,2021,28(07):107-113.DOI:10.14085/j.fjyl.2021.07.0107.07.

[68]王忙忙,王云才.基于地块尺度的公园绿地供需测度与优化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风景园 林,2021,28(02):22-27.DOI:10.14085/j.fjyl.2021.02.0022.06.

[69]申 佳 可 , 王 云 才 .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制 图 单 元 如 何 更 好 地 支 持 风 景 园 林 规 划 设 计 ? [J]. 风 景 园 林,2020,27(12):85-91.DOI:10.14085/j.fjyl.2020.12.0085.07.

[70]申佳可,王云才.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由空间结构优先转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J].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DOI:10.14085/j.fjyl.2020.10.0037.06.

[71]王云才,盛硕.基于生态梯度分析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协调智慧——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J]. 风景园林,2020,27(08):62-68.DOI:10.14085/j.fjyl.2020.08.0062.07.

[72]王云才,申佳可.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及演变中的多尺度空间过程探索 ——以乌镇为例[J].风景园 林,2020,27(04):62-68.DOI:10.14085/j.fjyl.2020.04.0062.07.

[73]王 云 才 , 马 玥 莹 , 申佳可 . 景观 性 格 评 价 在 国 土 空 间 规 划 和 管 控 中 的 应 用 [J]. 风 景 园林,2020,27(01):35-40.DOI:10.14085/j.fjyl.2020.01.0035.06.

[74]王云才,薛竣桓.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修复逻辑与策略[J].风景园林,2019,26(06):53-57 [75]王 云才, 罗雨雁. 约翰· 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 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 [J]. 风景园


林,2018,25(06):47-51.

[76]王云才.基于空间生态特性的景观图式语言研究方法与方法论[J].风景园林,2018,25(01):28-32. [77]王云才.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J].风景园林,2017(04):89-98 [78]申佳可,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风景园林,2017(03):98-106. [79]王云才,申佳可,象伟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J].风景园林,2017(01):35-44. [80]孟 晓 东 , 王 云 才 . 从 国 外 经 验 看 我 国 立 体 绿 化 发 展 政 策 的 问 题 和 优 化 方 向 [J]. 风 景 园

林,2016(07):105-112.

[81]申佳可,王云才.威尼斯城市景观在多水环境下的适应性发展[J].风景园林,2016(06):119-126. [82]王珲,王云才.苏州古典 园林典型空间及其图式语言探讨   以拙政园东南庭院为例[J].风景园

林,2015(02):86-93.

[83]韩丽莹,王云才.服务于城市花园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设计[J].风景园林,2014(01):53-58. [84]王云才.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生物多样性框架[J].风景园林,2014(01):36-41. [85]申佳可,王云才.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 3 个维度[J].风景园林,2018,25(12):65-69. [86]王云才,吕东.基于破碎化分析的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例[J].风

景园林,2013(04):81-90.

[87]吕东,王云才,彭震伟.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格局规划 以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 县为例[J].风景园林,2013(02):54-59.

[88]王云才.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J].建筑学报,2009(12):94-96. [89]王云才,吕东,彭震伟,高璟.基于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红线划定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南漪湖地区

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03):28-35. [90]彭震伟,王云才,高璟.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7-14. [91]王云才,PatrickMILLER,Brian KATEN.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

灯—张浦片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04):525-534. [92]王云才.巩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观生态评价及持续利用[J].地理学报,2005(04):645-655. [93]王云才.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J].地理研

究,2011,30(01):10-22.

[94]王云才,韩丽莹.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J]. 地理研究,2014,33(01):143-156.

[95]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02):284-292. [96]王云才,陈田,石忆邵.文化遗址的景观敏感度评价及可持续利用——以新疆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为例

[J].地理研究,2006(03):517-525+564.

[97]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 究,2003(03):324-334.

[98]颜文涛 , 王 云 才 , 象 伟 宁 . 城 市 雨 洪 管 理 实 践 需 要 生 态 实 践 智 慧 的 引 导 [J]. 生 态 学 报,2016,36(16):4926-4928.

[99]刘颂,杨莹,王云才.基于矩阵分析的水文调节服务供需关系时空分异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生态 学报,2019,39(04):1189-1202.  

[100]   魏家星,宋轶,王云才,象伟宁.基于空间优先级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 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04):1178-1188

[101]   颜 文 涛 , 黄欣 , 王 云 才 . 绿 色 基 础 设 施 的 洪 水 调 节 服 务 供 需 测 度 研 究 进 展 [J]. 生态 学 报,2019,39(04):1165-1177.

[102]   王 云 才 . 传 统 文 化 景 观 空 间 的 图 式 语 言 研 究 进 展 与 展 望 [J].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3,24(01):33-41.

[103]   王 云 才 , 史欣 . 传 统 地 域 文 化 景 观 空 间 特 征 及 形 成 机 理 [J].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0,21(01):31-38.

[104]   王云才 , 石忆邵 , 陈田 . 传 统 地 域 文 化 景 观 研 究 进 展 与 展 望 [J].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09,20(01):18-24+51.

[105]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浙北三镇为例[J].同济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9-54.

[106]   王云才,杨眉,奉朝洋.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J].南方建 筑,2017(02):29-33.

[107]   王云才,吕东.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J].南方建筑,2014(03):60-66.

[108]   王云才,赵岩.美国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的经验与启示[J].南方建筑,2011(03):22-26.

[109]   王云才,翟鹤健,盛硕.基于碎片化整理的城市山体保护与绩效提升策略——以十堰市主城区为例 [J].南方建筑,2020(03):34-40.

[110]   王敏,周梦洁,宋岩,王云才.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风险空间管控研究——以池州杏花村为例[J]. 南方建筑,2018(06):66-72.

[111]   王云才,王忙忙.上海市高架通道的生态设计模式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2(06):19-23.

[112]   王云才,黄俊达.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太原市“城六区”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20(01):1-7.

[113]   王 云 才 , 王忙忙 . 提 升 水 量 调 节 服 务 能 力 的 城 市 绿 色 基 础 设 施 模 式 [J]. 上海 城 市 规 划,2019(01):1-6.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