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田宝江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1-05 导师主页
田宝江 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学
城市设计,城市开发控制,城市景观规划,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shtbj@qq.com

田宝江,男,1970年4月出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规划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城市设计分会理事;

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江苏省泰州市,浙江省衢州市、台州市、龙游、常山,甘肃省平凉市、华亭等地的城市规划建设顾问。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市开发控制及城市景观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各一项,主持编制完成大、中型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出版《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考点讲评与实测题集——城市规划原理》等专著8部,《控制性详细规划》教材一部(合著),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978474,基于多源数据的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定量研究, 2020/01-2023/12,6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提升功能价值与社会包容的城市更新自然解决方案研究”2017YFE0119200,下设课题: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与城市更新规划协同耦合技术,2019/01-2022/12,40万元,在研,课题负责人。

3.重点培育项目类国自然重点培育项目,22120180264,基于大数据的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定量研究,2018/09-2019/08,10万元,结题,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378362,大都市异质性空间的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3/01-2016/12,80万元,已结题,参加 (第3完成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0208013, 城市社会分层与住区规划政策研究, 2003/01-2005/12,19万元,已结题,参加(第3完成人)。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一、期刊论文

(1)   唐子来,田宝江,张月,城市规划中密度分区管控的基本特征和实践案例,国际城市规划,2023年第2期,总第196期,ISSN 1673-9493,CN 11-5583/TU, P8-14

(2)      田宝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城市设计思维——以山西省浑源县为例,理想空间,第89期,2022年10月,ISSN978-7-5765-0411-8, P114-117

(3)      田宝江,许璇璇,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风貌敏感性评价优化研究——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城市建筑,2020年第12月第17卷,总第375期,ISSN 1673-0232,CN 23-1528/TU ,P5-16

(4)     伍静,田宝江,肖扬,公共卫生导向下城市社区治理应急模式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总第145期,ISSN 1673-8985,CN 31-1706/TU, P

24-29

(5)      刘辰阳,田宝江(通讯作者),从居民更新意愿到理性集体决策——上海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19年第2期,总第145期,ISSN 1673-8985,CN 31-1706/TU, P84-89

(6)      田宝江,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与反思,中国园林,2018年第12期,总第276期,ISSN 1000-6664,CN 11-2165/TU, P13-16

(7)      田宝江,耿慧志,刘冰,大虹桥 新空间——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片城市设计,人类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作出版,2018年第3期(总第96期),CN 11-3083/TU,ISSN 1004-6658,P54-60

(8)      田宝江,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与创新,城市建筑,2018年第5期,总第284期,ISSN 1673-0232,CN 23-1528/TU, P22-25

(9)      杨俊宴,袁奇峰,田宝江,刘博敏,朱荣远,张宇星,钟舸,路林,第四代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城市规划,2018年第2期,CN 11-2378/TU,ISSN 1002-1329,P27-33

(10)  田宝江,如何认识城市天际线,人类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作出版,2017年第1期(总第90期),CN 11-3083/TU,ISSN 1004-6658,P47-49

(11)  田宝江,钮心毅,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设计实践——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2期(总第234期),CN 31-1938/TU , ISSN 1000-3363,P78-86

(12)  田宝江,关于开放小区的几点看法,凤凰品城市,2016年第3期,译林出版社,CN32-1850/G1,ISSN2095-8692

(13)  田宝江,关于开放小区的几点看法,T+城市,2016年4号,总第11期,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CN23-1039/C,ISSN1003-3335

(14)  田宝江,漫谈城市设计,T+城市,2016年6月号,总第12期,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CN23-1039/C,ISSN1009-8585,p124-125

(15)  徐运,田宝江(通讯作者),上海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新闻晨报,2014年8月12日

(16)  徐运,田宝江(通讯作者),著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哪些,新闻晨报,2014年8月15日

(17)  徐运,田宝江(通讯作者),上海如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新闻晨报,2014年8月19日

(18)  田宝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探讨, 南方建筑, ISSN1000-0232,CN 44-1263/TU,2015(5) , 6-9

(19)  田宝江, 另一种人生——《城市规划寻路: 周一星评论集》, 上海城市规划, 2015(1) , 124-125

(20)  田宝江, 李增, 方促华, 中华养生谷: 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探讨, 城市建筑,  2011(1) , ISSN 1673-0232,34-37

(21)  田宝江, 总体城市设计概念探讨, 理想空间, 2010(3) , 4-7

(22)  田宝江,  蒋五一, 高层住宅发展趋势探讨, 城市建筑, 2009(1) , ISSN 1673-0232, 4-7

(23)  田宝江, 功能提升引导下的城市街景规划设计, 理想空间, 2009(4),46-51

(24)  田宝江, 日月同辉, 光耀之城——安徽省明光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 理想空间, 2009(3), 36-39

(25)  田宝江, 打造生态住宅, 倡导绿色生活,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8(1),3-6

(26)  田宝江, 主题介入在城市线形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8(5),32-36

(27)  田宝江, 生态、和谐——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7(1),4-6

(28)  田宝江, 走向绿色景观,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7(5),10-14

(29)  田宝江, 城市设计的理性与适应性,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5(6),24-27

(30)  田宝江,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层次论, 城市建筑, ISSN 1673-0232,2005(3),3-6

(31)  田宝江,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2004(8), 13-16

(32)  杜世源,田宝江, 经营城市的实践和探索, 城市规划汇刊, 2002(5), 34-36

(33)  田宝江,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城市规划汇刊, 1996(3), 44-47

 

二、会议论文 

(1)      田宝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转型的思考,协同规划•创新教育 —2019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301-305 ,长沙,2019年9月,ISBN 978-7-112-24145-3;

(2)      田宝江,定量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新时代 新规划 新教育 —2018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285-291 ,福州,2018年9月,ISBN 978-7-112-22642-9,优秀教研论文;

(3)      田宝江,建筑与规划的融合: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阶段教学模式改革,地域 民族 特色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45-454 ,呼和浩特,2017年9月,ISBN 978-7-112-21257-6,优秀教研论文;

(4)      田宝江,观察的向度——城市空间实地调查方法在城乡规划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新常态、新规划、新教育—2016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15-420 ,西安,2016年9月,优秀教研论文

ISBN 978-7-112-19839-9

(5)      田宝江, 他山之石——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启示, 城乡包容性发展与规划教育—2015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375-381 ,成都,2015年9月

(6)      田宝江, 新常态下关于城市设计底线的新思考,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 201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ISBN:978789475444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贵阳,2015年9月

(7)      田宝江, 授人以渔——以方法论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教育—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467-P475,深圳, 2014年9月,优秀教研论文

(8)     田宝江, “大师班”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的专业课程教学探讨,美丽城乡,永续规划, 2013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分论坛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53-P57,哈尔滨, 2013年9月

(9)     林冬阳, 田宝江, 街道空间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际人居工程与设计学会首届国际会议论文集, 分论坛报告, 上海,  2012年10月

(10)  田宝江,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人文规划 创意转型——2012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分论坛报告, 武汉, 2012年9月

 

三、专著 

(1)   田宝江 主编,大虹桥。新空间: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片城市设计,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1.6万字, 2018.09,ISBN 978-7-112-22518-7

(2)   田宝江, 曾海鹰, 刘辰阳,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深化与提高 方案构思技巧与表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8万字, 2015.12,ISBN978-7-112-18782-9

(3)   田宝江, 新空间2—田宝江工作室城市规划设计作品集2004-2014, 同济大学出版社, 73万字, 2014.09,ISBN 978-7-5608-5621-6

(4)   田宝江,上海城乡规划百题集,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ISBN978-7-5478-3011-6/TU .227

(5)   田宝江,2009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考点讲评与实测题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9万字, 2009

(6)   夏南凯, 田宝江, 王耀武, 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38万字, 2009,

(7)   田宝江, 2008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考点讲评与实测题集-城市规划原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8万字, 2008

(8)   田宝江, 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 7-5609-3889-2,51万字, 2006,责任编辑:杜凤桐

(9)   田宝江,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规划1,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3万字, 2005

(10) 田宝江,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规划2,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0万字, 2005

(11) 田宝江,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景观,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5万字, 2005

(12)夏南凯, 田宝江, 控制性详细规划(教材), 同济大学出版社, 38万字, 2005,ISBN 7-5068-2965-1

(13) 田宝江, 新空间-田宝江工作室城市规划设计作品集1996-200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0万字, 2003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