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长聘教授、博导,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同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兼职)。牵头成立了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和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乡村振兴人才协会理事、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小组召集人、上海市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委员。主要从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产业演化与城乡更新 ,数智诊断与规划调控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多次获得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入选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优秀论文,获多项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链接第一、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科创竞赛成果和教学荣誉,创新“乡村共创”实践育人体系,获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同济青年五四个人奖章,同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奖,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备案创建团队、同济青年五四集体奖章。
1)教育经历
2015,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生毕业,工学博士
2012-2014,国家公派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培养博士
201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生毕业,工学硕士
2009,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春季交换研究生
2007,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
2)职业经历
2024.05至今,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
2021.05至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2018.01至今,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兼职)
2025.01至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01-2024.1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07-2018.1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9.06至今,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优化空间技术实验室·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主任
3)社会兼职
2023至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至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
2017至今,中国城科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
2021至今,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1至今,上海市人口学会理事
2019至今,上海市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协会理事
2021至今,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指导员
2024至今,《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青年编委
2018至今,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指导老师
2019至今,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指导老师
2017至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工作室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
学术成果
1)代表性学术论文
Yudi Zhang, Chen Chen*. Education-driven urbanization: How children's education shapes Chinese migrants' settlement intentions. Cities, 2024
Chen Chen, Zhanyi Luo, Jin Zhu. Rural gentrification, booming BnB industry and linked migration in China: Can gentrification be a way of rural revitalisation? .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24.
Simin Yan, Chen Chen*.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Developed Areas under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in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4.
Sun Miao, Chen Chen*.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nd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in post-industrial Shanghai.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21.
Chen Chen, Richard LeGates, Min Zhao, Chenhao Fang. The Changing Rural-urban Divide in China’s Megacities. Cities. 2018.
Chen Chen, Richard LeGates, Chenhao Fang. From Coordinated to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Megacity Region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18.
Chen Chen, Min Zhao. The Undermining of Rural Labor Out-migration by Household Strategies in China’s Migrant-sending Areas: The Case of Nanyang, Henan Province. Cities. 2016. Volume 60, Part B, February 2017.
Chen Chen, Bo Qin.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Middle Class: Social Mobility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Economy.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周琳、孙琦、陈晨*.信任构建视角下我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制度供给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4.
周琳、陈晨*、谢苑仪、彭珊妮.上海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网红化”的空间生产机制解释[J].国际城市规划,2024.
陈晨、王灿、苏永锋、康文儒、贾文娇、陈智杰*.健康活力导向下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规划师,2024.
陈晨、刘冰洁、张轶佳、刘竹阳*、徐爽、王灿.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区域联创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浙江省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4(4).
陈晨、刘竹阳*. 近30年来国内外人口流动的研究热点、进程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24(4).
孙烨、陈晨*、李传江、罗一南、蒋昊成、方晏如. 创新型城区青创人群体育活动的时空行为特征、空间供给与优化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4.
陈晨、刘爽、耿佳*.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2024.
陈晨、耿佳. 韧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社区演进研究——以莫干山镇三个典型村庄为例[J]. 城市规划,2023(1).
许一磊、陈晨*、陈喆华. 特大城市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及政策启示——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J]. 中国园林,2023(3).
耿佳、陈晨*. 比较优势视角下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的转型发展研究——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23.
江朗、陈泽胤、王震、陈晨*. 农家休闲养老驱动的乡村转型及其政策启示 ——以浙江长兴“上海村”(顾渚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23.
许一磊、陈晨*、陈喆华.上海浦东结构性绿地空间管治模式研究及政策启示 [J]. 风景园林,2022.
范佳慧、陈晨、王灿*. 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成因机制解释——以杭州市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
耿佳, 陈晨*. 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特征机制与政策启示——以浙江省山下湖镇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5):9.
王灿、叶宇、陈晨*. 杭州市商铺租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22.
李垣, 陈晨*. 基于共享居住理念的改造型市场租赁住房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的4个案例为例[J]. 时代建筑, 2021.
陈晨、杨贵庆等. 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机制解析及规划策略—以浙江省三个典型乡村地区为例[J]. 规划师. 2021.
陈晨, 游猎, 朱介鸣. 城乡结合部产业集群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机制——以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地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1(5):7.
阎凯、陈晨*等. 人本需求视角下基于乡镇单元主导功能的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朱牧文, 陈晨*.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8).
王灿, 陈晨*. 新技术支持下的第三方城市体检评估框架研究[J]. 规划师, 2021(037-019).
李志鹏、陈晨*. 基于“时空过程”的特大城市市域半城市化地区 识别及其类型特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2000—2015)[J]. 城乡规划, 2020(6).
陈晨、刘爽、颜文涛. “时空过程”视角下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区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1).
刘爽, 王震, 陈晨*. 空间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述评——政策目标,现实挑战及规划干预[J]. 城乡规划, 2020(01).
朱介鸣、陈晨*、游猎.花卉产推动的包容性乡村发展——云南案例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0).
陈晨. 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J]. 小城镇建设, 2019, 037(009):61-70,103.
李渊文、陈晨*. 资源依赖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政策干预——以江西省温汤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5).(CSSCI)
颜思敏、陈晨*. 白茶产业驱动的乡村重构及规划启示——基于浙江省溪龙乡的实证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7).(CSSCI)
刘淼、邹伟、王芃森、侯杰、陈晨*. 大数据支持下城市更新政策实施的精细化评估初探——以上海市铜川路水产市场搬迁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5).
陈晨, 耿佳, 陈旭. 民宿产业驱动的乡村聚落重构及规划启示——对莫干山镇劳岭村的案例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S01):9.
施澄、陈晨*、钮心毅. 面向 “实际服务人口”的特大城市空间规划响应——以杭州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 2018(4).
许一磊, 陈晨, 耿佳. 产业资本介入下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研究述评及规划启示[J]. 南方建筑, 2018(5).
游猎、陈晨*.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实践探索——以Q市全域农村新型社区总体规划实施为例 .城市规划. 2018(4).
赵民、方辰昊、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8(2).
游猎、陈晨、赵民. 跨越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现象引发的理论研究及政策思考. 城市规划. 2017(6).
陈晨、赵民、徐素. 我国先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选择与实施路径——对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2008-2016)的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8(12).
吴梦笛、陈晨*、赵民. 城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的东亚经验及借鉴[J].现代城市研究. 2017(1).
赵民、陈晨*、方辰昊.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先发地区的政策选择——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6(6).
陈晨、赵民.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城市规划学刊, 2016(1).
赵民、游猎、陈晨. 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城市规划, 2015(7) .
郁海文、陈晨、赵民.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研究——以中原某市农村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4(3) .
赵民、陈晨、黄勇、宋博. 对应于政治意愿的发展情景及情景规划——基于常州西翼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讨论. 国际城市规划, 2014(2).
赵民、陈晨. 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 城市规划, 2013(12 ).
宋博、陈晨. 情景规划方法的理论探源、行动框架及其应用意义——探索超越“工具理性”的战略规划决策平台. 城市规划学刊, 2013(5).
张立、陈晨、刘振宇. 情景规划方法在大区域城镇化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劳动力供需模型. 城市规划, 2013(6).
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 城市规划学刊, 2013(2).
陈晨、赵民. 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及其规划管控问题的若干探讨.城市规划学刊, 2011(4).
陈晨. 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 .城市规划, 2011(11).
陈晨、赵民.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 2010(12).
陈晨. 试析当前我国空间管制政策的悖论与体系化途径. 国际城市规划, 2009(5).
陈晨. 1965年以来香港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输政策演进. 国际城市规划, 2011(2).
2)教研论文
陈晨、陈诗芸. 近十年城乡规划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演变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基于 T校样本的研究[C]. 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2024.
陈晨、魏巍. 数智化背景下人工智能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若干思考[C]. 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2024.
刘超、栾峰、陈晨. 实务导向性的乡村规划实践教学探索[C]. 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耿慧志、沈洁、陈晨. 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C]. 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陈晨、王海晓. 追求“真实情境”的城市设计教学探索——针对现状调查和理念生成环节的语境强化[C]. 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陈晨、耿慧志、彭震伟. 基于乡土社会调查的乡村规划设计教学探索——以上市东新市村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为例[C].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教育年会论文集,2018
陈晨、颜文涛、耿慧志.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社会调查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框架——以上海市奉城总体规划教学为例[C].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教育年会论文集,2018
3)专著教材
陈晨 著.《地方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浙江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
陈晨 编著.《国土空间产业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
陈晨、方辰昊、陈旭 著.《从城乡统筹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发地区实践探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参编著作或教材:《村域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