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主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空间活动与空间网络、城乡韧性与交通规划、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共发表论文70余篇,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主编教材1部,主编专著7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论文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多项。
l 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与治理理论和方法》课题四《城市存量空间评估和空间优化技术》(课题编号:2022YFC3800204)子课题《城市建成区空间结构优化技术与应用示范》,2023/01-2026 /12,项目负责人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78049,基于空间活动的大都市区多层网络结构的识别、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2022/01-2025/12,项目负责人
l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专题规划编制技术指引与程序研究,2021/1- 2022/1,KY-2020-YB-A10,课题负责人
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ZDA107 ,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基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01-2023/12,课题3“支撑‘老有所为’的健康环境规划与营造策略研究”参与者
l 同济大学—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城市交通联合实验室课题, 面向移动性规划的城市交通系统评价方法,2018/10-2020/10,联合负责人
l 上海市虹口区十四五课题,“十四五”期间虹口区提升城区建设品质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思路与对策研究,2019/06-2019/12,主要参加者
l 上海市虹口区课题,虹口区交通精细化管理研究,2019/12-2020/12,联合负责人
l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课题,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方向预测和技术路线图,2018/06-2020/12,参加者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78475,基于行为效应空间差异的共享交通体系格局优化研究, 2020/01-2023/12,主要参加者
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7BSH126,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与协同营造策略研究,2017/09-2020/12,项目负责人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批准号:51778433,基于呼吸暴露的体力型出行活动模式、影响机制与规划应对研究, 2018/01-2021/12,主要参加者
l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KY-2016-YB-07,基于交通情景模拟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耦合与优化研究,2017/01-2018/01,课题负责人
l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4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六),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25
l “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第三作者)获第八届中国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11
l “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对厦门市的多情景模拟分析和讨论”(第一作者)获第十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2023-11
l “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获2023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佳作奖(通讯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23
l “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获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第三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22
l “健康城市空间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八),上海市人民政府,2020
l “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获2020年杨东援交通学科优秀论文奖二等奖(通讯作者),杨东援交通科学教育基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学术委员会,2020
l “面向出行品质提升的自行车路网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获2020年杨东援交通学科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三),杨东援交通科学教育基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学术委员会,2020
l “大城市职住空间特征的多尺度比较与分析——以武汉为例”,获2019年杨东援交通学科优秀论文奖三等奖(通讯作者),杨东援交通科学教育基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学术委员会,2019
l “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对厦门市的多情景模拟分析和讨论”获2018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第一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18
l “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步行能力差异的视角”获2018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佳作奖(通讯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18
l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获重庆市第十七届期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第一作者),重庆市期刊协会,2017
l 黄建中(1/15),“厦门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研究”获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20
l 黄建中(6/15),“哈尔滨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研究”获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20
l 黄建中(1/15),“乐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获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8
l 黄建中(9/15),“奎-独-乌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2015-2030)”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8
l 黄建中(6/20),“南昌大都市区规划”获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8
l 黄建中,胡刚钰,石佳宁,陈思玲,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研究:概念、特征与议题,《城市规划》,2025,49(02),第119-130页
lWang JunLi, Hu GangYu, Huang JianZhong*, Zhang TianRan & Wang Jingxin, Coupling research on employment centers and their service area with rail transit network-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2025, 3(1), pp.1-17.
l Huang Jianzhong, Hu Gangyu, Liu Yuhan, Zhang Tianran & Zhang Yishuai,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ekend trips to three types of non-work destination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hina,Frontier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2024, 2(1), pp.1-25.
l 黄建中,许燕婷,胡刚钰,何杨,赵渺希,大都市圈网络外部性的借用规模分析——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24(3),第16-23页
l 张起,王思强,郑振华,黄建中(通讯作者),香港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的演变、特征和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24(2),第47-54+74页
l 胡刚钰,何杨,黄建中(通讯作者),张乔,石佳宁,都市圈国土空间与综合交通协同规划框架和策略,《规划师》,2023(11),第27-33页
l 胡刚钰,何杨,黄建中(通讯作者),张乔,石佳宁,都市圈国土空间与综合交通协同规划框架和策略,《规划师》,2023(11),第27-33页
l 胡刚钰,何杨,黄建中(通讯作者),张乔,石佳宁,都市圈国土空间与综合交通协同规划框架和策略,《规划师》,2023(11),第27-33页
l Gangyu Hu, Jianzhong Huang*,Jianing Shi and Siling Chen,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ransactions in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E-ISSN 2754-124X,2023-03.第2卷,第1期
l 黄建中,许燕婷,王兰,城市建成环境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路径与空间要素,《城市发展研究》,2023(07),第14-20页
l 胡刚钰,石佳宁,黄建中(通讯作者),陈思玲,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体系的国际比较与思考,《建筑与文化》,2023(06),第80-82页
l 黄建中,曹哲静,万舸,TOD理论的发展及新技术环境下的研究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23(02),第40-46页
l 张艺帅,黄建中(通信作者),王启轩,石佳宁,王靖馨,“尺度重组”与“元治理”视角下我国都市圈治理模式的建构思路研究,《规划师》,2023(04),19-27
l 蔡军,杨琪瑶,黄建中,杜文武,张栋,改善多方式出行的城市道路网规划——以美国西雅图1998—2019年实践为例,《城市交通》,2023(03), 28-37+92
l 郭亮,张秋圆,冯佳宇,黄建中(通信作者),大城市基本通勤单元识别与通勤绩效评估——以武汉都市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22(12),43-52
l 江浩波,李思梦,黄建中(通信作者),贵阳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2(05),106-114
l 刘晟,黄建中(通讯作者),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2(05):67-73
l 张乔,骆彬斌,黄建中(通讯作者),面向品质提升的小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对策探讨——以沂南县城为例.《小城镇建设》.2022(06),39-48
l 张乔,高传龙,黄建中(通讯作者),区县级国土空间水系专项规划的转型探索——以《深圳市龙华区碧道规划》为例.《建筑与文化》.2022(08),74-77
l 郭亮,彭雨晴,黄建中(通信作者),冯佳宇,胡刚钰,孙小丽,影响绿色出行的短距离通勤空间要素识别与优化——以武汉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22(3),37-43
l 杜怡芳,黄建中(通讯作者),胡刚钰,治理视角下社区微更新多元主体协同营造机制研究——以上海典型社区为例,《城市建筑》,2021(11),42-47
l 黄建中,刘雨晗,刘晟,路径与行动:上海乡村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的探索,《治理规划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09,189-197
l 方文彦,张乔,黄建中(通讯作者),顾浩,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协同编制的若干思考,《理想空间》第87辑,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05,54-57
l 胡晓婧,黄建中(通信作者),老年友好的健康社区营造:国际经验与启示,《上海城市规划》,2021(1),1-7
l 李峰清,赵民,黄建中,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城市规划学刊》,2021(1),18-27
l 王新哲,黄建中(通讯作者),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为例,《城市规划》2020(09),85-92
l 黄建中,马煜箫,胡刚钰,等,大都市外围城镇职住空间与交通模式研究——以京东燕郊为例,《城乡规划》,2020(05)116-124
l 黄亮,黄建中(通讯作者),徐剑光,上海研发创新的空间演化与趋势研究:基于专利的分析视角,《城乡规划》,2020(04),70-79
l 黄建中,马煜箫,胡刚钰,朱淑珩,协同营造视角下的老年人社区生活圈体系构建研究,《城市建筑》,2020(09)
l 黄建中,马煜箫,刘晟,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思考,《规划师》,2020(06)33-35和39
l 黄建中,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学术笔谈,《南方建筑》,2020(07)
l 黄建中,马煜箫,胡刚钰,基于健康视角的老年人出行行为研究进展,《科技导报》,2020(07)69-75
l 张乔,黄建中(通讯作者),马煜箫,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综合交通规划转型思考,《华中建筑》,2020(01),87-91
l 杨琪瑶,蔡军,黄建中,面向出行品质提升的自行车路网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9(06),第72-80页
l 黄建中,胡刚钰,许晔丹,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9(05),第62-67页
l 胡刚钰,黄建中(通讯作者),李峰清,厦漳泉大都市区空间网络结构分析——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LBS大数据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9(11),第13-19页
l 郭亮,郑朝阳,黄建中(通讯作者),等,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城市规划》,2019(10),第43-54页
l 程遥,黄建中,王启轩,区域活力网络的识别与塑造,《活力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09,第23-36页
l 黄建中,刘晟,协商式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公共利益导向的探讨,《活力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09,第289-306页
l 张乔,邓晶,黄建中(通讯作者),马煜箫,完整出行链视角下“直连直通”城乡公交体系规划策略,《规划师》,2019(15),第11-18页
l 黄建中,张芮琪,胡刚钰,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圈研究——空间识别与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9(03),第87-95页
l 郭亮,毕瑜菲,黄建中(通讯作者)等,大城市职住空间特征的多尺度比较与分析——以武汉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8(11),第88-97页
l 刘嘉丽,胡刚钰,黄建中(通讯作者),特大城市农村地区老年人交通出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8(11),第135-139页
l 黄建中,段征宇,品质生活与移动性规划,品质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9,第261-265页
l 黄建中,胡刚钰,赵民,李峰清,沈畅,许晔丹,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对厦门市的多情景模拟分析和讨论,《城市规划学刊》,2017(11),第33-42页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