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桢栋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8-22 导师主页
王桢栋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建筑学
公共建筑与高密度城市开发,城市综合体,高层建筑
zhendong@tongji.edu.cn

       1997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2002年作为交换学生在香港大学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硕博连读期间师从戴复东院士和吴庐生大师,2008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并在MIT做访问学者一年。现为教授,博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浦江人才,并担任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亚洲总部办公室副主任、学术及教学委员会委员,世界高层建筑学报(IJHRB)联合主编,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和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他长期专注以城市综合体和超高层建筑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及高密度城市开发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主持“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体检关键技术集成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做到科研与教学和实践结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改和实际项目中,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并积极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实践。

       在留校任教十余年来,他曾在2009年代表同济大学赴新疆大学支教半年,并在教学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他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建筑设计教案作业观摩和评选” 优秀教案和优秀指导教师,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优秀作业指导教师等荣誉;主讲课程获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他发表了十余篇教学论文并指导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斩获颇丰,其中包括2011年的日本建筑新人战中国地区最高奖“青龙赏”,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亚洲垂直城市国际竞赛第一名等。介于他的贡献,全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授予他CCDI优秀青年教师奖,同济大学先后在2015年授予他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十周年先进个人称号,在2016年授予他同济大学五四青年奖章,他还在2017年获得了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

2021-至今   城市综合体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16-2020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拓展及其协同营建模式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13-2015   基于协同效应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文化艺术功能价值研究  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2016-2017   协同效应视角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增效策略研究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2014-2016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可持续垂直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2011-2013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协同效应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09-2010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研究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参与:

2010-2013   高层建筑形态的生态效益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2013-2017   基于生态化模拟的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被动式设计体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2013-2016   社区综合体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20-2022   基于出行链响应的大型公共建筑空间配置优化模式研究——以城市综合体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21-2024   基于多元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模型与设计支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排名2)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出版书籍

1.  王桢栋(2010),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王桢栋(2018),城市综合体的协同效应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淳子,王桢栋,冯宏,营光学社(2019),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4.  王桢栋,冯宏,尹明,营光学社(2022),上海空中行走地图,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杂志论文

1.  王桢栋,陈有菲,余志峰(2020),基于城市综合体的高密度人居环境协同营建——以虹桥世界中心为例,上海:时代建筑

2.  董屹,王桢栋(通讯作者)(2020),角色网络:大组协作型设计课程组织模式探索,上海:时代建筑

3.  王桢栋,邬梦昊,戴晓玲,方家,扈龔喆(2019),城市综合体与城市步行及地铁系统的整合模式研究,上海:城市规划学刊

4.  叶宇,周锡辉,王桢栋(通讯作者)(2019),高层建筑低区公共空间社会效用的定量测度与导控——以虚拟现实与生理传感技术为实现途径,上海:时代建筑

5.  王桢栋,田慧琼,杨鹏宇,夏亦然(2019),从私有迈向公共——重塑高层建筑的城市性,上海:时代建筑

6.  王桢栋,陈有菲,邬梦昊,扈龑喆(2019),基于TOD的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点连接模式研究,北京:建筑实践

7.  王桢栋,潘逸瀚,陆毅(2018),城市综合体的三维可视性与使用者行为关联性研究,武汉:新建筑

8.  潘逸瀚,王桢栋(通讯作者),陆毅(2018),基于三维可视性分析的商业综合体空间布局研究——以上海正大广场为例, 深圳:世界建筑导报

9.  王桢栋,谭峥,姚栋,Daniel Safarik(2018),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全英语课程“当代大型公共建筑综述”建设,北京:中国建筑教育

10. 王桢栋,胡强,潘逸瀚,戴晓玲(2018),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增效策略研究:以沪港两地为例,北京:建筑学报

11. 王桢栋,董屹,程锦,邹天格(2018),以文化输出为导向的多元化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设计:同济大学建筑毕业设计教学探索,北京:建筑学报

12. 王桢栋,崔婧,潘逸瀚,杨旭(2017). 公共与自治: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刍议,北京:建筑技艺

13. 王桢栋,阚雯,方家,杨旭(2017),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拓展及其价值创造研究—以城市综合体为例,北京:建筑学报

14. 王桢栋,谢振宇,汪浩(2017),以认知拓展为导向的城市综合体设计教学探索,北京:建筑学报

15. WANG.ZD (2015). Close Urbanism. Seoul: Space.

16. WANG.ZD, WANG. YP (2015). Research on Vertical Space Systemof Urban Building Complex. Seou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igh Rise Buildings.

17. 王桢栋,阚雯(2015),城市建筑综合体文化艺术功能的价值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

18. 王桢栋,李晓旭(2015),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非盈利性功能研究,北京:建筑学报

19. 王桢栋,王寅璞(2015),基于协同效应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垂直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建筑学报

20. 王桢栋,艾斯卡尔·模拉克(2014),观赏性还是参与性:浅析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建设模式,武汉:华中建筑

21. 王桢栋,文凡,胡强(2014),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性探析,北京:建筑技艺

22. 王桢栋,苗青,李晓旭(2014),时代与地域的对话:大舍建筑事务所设计思想解读,北京:建筑师

23. 王桢栋,杜鹏(2015),迈向可持续的垂直城市主义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2014年上海国际会议综述,上海:时代建筑

24. 王桢栋,文凡,陈蕊(2014),紧密城市:基于越南河内的亚洲垂直城市模式思考,上海:时代建筑

25. 王桢栋,李晓旭,阚雯,王沁冰(2014),城市建筑综合体非盈利型功能的组合模式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

26. 王桢栋(2013),以热力学之美为线索的可持续建筑设计:Abalos+Sentkiewicz事务所建筑综合体回顾,建筑学报

27. 王桢栋,佘寅(2013),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协同效应价值研究,城市建筑

28. 王桢栋,张昀(2013),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组合空间研究,新建筑

29. 王桢栋,谢振宇(2013),围绕体育活动的山地建筑课程设计教学:以日本建筑新人战获奖作品为例,中国建筑教育

30. 王桢栋(2012),多样化与专业性的统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建筑设计教学特色浅析,时代建筑

31. 王桢栋(2012),从1K House到10K Hous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Option Studio 回顾,建筑学报

32. 王桢栋,陈剑端(2012),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筑综合体(IFC)比较研究,建筑学报

33. 王桢栋,陈易(2011),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上海:住宅科技

34. 王桢栋,佘寅(2011),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新趋势,上海:理想空间

35. 王桢栋(2008),城市建筑综合体的主楼形态设计,上海:时代建筑

36. 王桢栋(2006),沉积过去,连接未来:香港旺角朗豪坊城市建筑综合体剖析,北京:建筑学报

 

会议论文

1.  WANG.ZD, CUI.J (2016). Mixed-use Super Tall Building as the Approach to ShapingDense Vertical Urbanism, CTBUH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  WANG.ZD, KAN.W, YANG. X (2016). Research on the Value Cre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ArtFunction in Mixed-use Complex from Synergy Perspective. 12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

3.  WANG. ZD, WANG. YP,HU. Q (2014). Research on Vertical Space System of Urban Building Complex,CTBUH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  WANG. ZD, LI. XX, KAN. W, WANG. QB (2014). Research on the Non-profit-oriented Functions in Mixed-use Complex based onSP Survey.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

5.  WANG. ZD, DONG. Y,HU. Q (2014). Exploration of the Asian Vertical Urban Pattern Based on Urban Vitality. Vertical Cities Asia 2014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Symposium.

6.  LI. LX, WANG. ZD, QIAN. R (2014). Main Issues and Path of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High-rise Building. LIMTA2014

7.  王桢栋,董屹,夏亦然,白一江(2019),面向通专结合的协作型设计课程组织模式探索——以同济大学建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为例,2019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  王桢栋,董楠楠,陈有菲(2018),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城市设计课程探索: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垂直生态城市设计”研究生联合教学回顾,2018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王桢栋,崔婧(2016),关键词教学法在研究型设计课程中的拓展与应用:以“同济大学—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研究生联合教学为例,2016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王桢栋,谢振宇,汪浩(2016),以认知拓展为导向的专题型设计教学探索:同济大学建筑系三年级城市综合体“长题”教学体系优化,2016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王桢栋,谢振宇,杜鹏(2015),基于纽约城市立体化开发的高层建筑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联合教学回顾,2015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 王桢栋,李麟学,杜鹏(2014),基于芝加哥脱碳规划的高层建筑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联合教学回顾,2014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3.  WANG. ZD, ZHANG. Y, LIU. YR (2013). Overviewof Space Synergy of Urban Building Complex. EMASCE 2013

14.  王桢栋,李麟学(2013),以生态塑形为核心的超高层综合体课程设计——多技术背景下的同济大学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教学,2013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  WANG. ZD, CHENG. JD (2012).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rban Complex inShanghai and Hong Kong. CTBUH2012 9th worldcongress

16.  王桢栋,谢振宇(2012),以活动为线索的建筑与环境整体性思考——以同济大学山地俱乐部教学调整看2011日本建筑新人战获奖作品,2012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  王桢栋,姬小羽(2011),结合新疆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初探,2011 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王桢栋,李兴无(2010),速写训练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反思与调整,2010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与项目

1.      芜湖弋矶山医院病房综合楼,安徽省芜湖市(2002-2012)

2.      芜湖天泰大厦城市综合体,安徽省芜湖市(2004-2013)

3.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四川省北川市(2009-2011)

4.      宝兴县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医院,四川省雅安市(2013-2015)

5.      扬州市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

6.      金坛市人民医院,江苏省金坛市(2015)

7.      宁波地铁一号线TOD开发可行性研究及重要站点城市设计,浙江省宁波市(2015-2016)

8.      昆明城市规划展示馆,云南省昆明市(2016)

9.      金沙科技金融中心城市综合体,江苏省金坛市(2017)

10.  杭州钱江世纪城南片城市设计,浙江省杭州市(2017)

11.  太原市轨道2号线沿线城市设计,山西省太原市(2018)

12.   上海龙阳路交通枢纽TOD城市设计,上海市(2019)

13.   太原市小店区粮种场043、044、048号地块方案设计,山西省太原市(2018-2021)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