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霞虹,女,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威尼斯建筑大学访问教授,同济-佛罗伦萨大学研究生双学位项目负责人,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学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时代建筑》兼职编辑,上海市长宁区社区规划师。主要教授本科生建筑设计及其原理,研究生建筑理论。曾受邀担任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雪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工作室评图委员,在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做学术讲座,担任A&HCI索引国际杂志Journal of ArchitecturalEducation,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和国内核心期刊《建筑学报》和《Built Heritage》(英文版)论文评审专家。主要学术兴趣:中国现当代建筑史、消费文化中的当代建筑、建筑设计作为现代生产与现代组织机制、日常城市研究与普通建筑更新。合著完成《同济设计70年访谈录1952-2022》(2022)《虹桥源1号 The Limit 1921-2021》(2022)《改变:阿科米星的建筑思考》(2020)《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60年》(2018)《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2013),参编《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2022)《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2021)《中国近现代建筑》(十四五规划教材2021)《阿科米星2009-2019)(2020)《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2018/2019/2022)《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2020)《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上海卷)》(2017,传承篇负责人)《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之四,2016)《绿房子》(2015)等,合作翻译《邬达克》,参与翻译《弗莱彻建筑史》(第20版)。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城市空间重塑中本土建筑设计生产转型研究(1990-2002)》(No.52078339 ,2021.1-2024.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城市空间日常效率的普通建筑更新设计策略研究》(批准号:51778419, 2018.1-2021.12)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区综合体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研究》(批准号:51208359,2013/01-2015/12)
4.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建筑实践谱系认知与演变机制研究》(批准号:51978467,2020/1-2023/12,负责人:刘刊)第3参与人
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区保护研究》(批准号:51478317,2015/1-2018/12,负责人:郑时龄)第2参与人
6.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都市人类学视野下近代公共娱乐建筑的源流型制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批准号:51308394,2014/01-2016/12,负责人:张晓春)第4参与人
7. 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合作项目《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现代化问题》(2012-2014,负责人;郑时龄)第4参与人
8. 参与上海规划与国土资源局课题《后世博综合活动区规划研究》(批准号:Gtz2010010,2010-2011,负责人:郑时龄)第4参与人
9. 主持横向课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60周年院史研究》(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16.11-2018.11)
10. 主持横向课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院60周年口述史研究》(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18.3-2019.2)
11. 主持横向课题《虹桥机场百年李德立与赫经士两宅历史变迁与改造更新研究》(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0.12-2022.6)
12. 主持横向课题《江苏路华阳路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项目》(与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上海市长宁区规划局委托,2020.11-2021.11)
13. 主持横向课题《长宁区愚园路北侧区域后街背弄疏通更新研究》(与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上海市长宁区规划局委托,2021.12-2023.12)
14. 主持横向课题 《长宁区定西路1239号民生点改造社会需求调研及微更新建议》(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办事处委托,2019.3-2020.12)
专著:
1. 华霞虹、王凯、刘刊、邓小骅. 同济设计70年访谈录1952-2022[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9
2. 华霞虹、宿新宝、罗超君. 虹桥源1号:THE LIMIT[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6
3. 华霞虹、郑时龄.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60年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10
4. 庄慎、华霞虹. 改变:阿科米星的建筑思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5. 华霞虹、乔争月、齐斐然、卢恺琦.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6. [意] 卢卡•彭切里尼、[匈]尤利娅•切伊迪著. 邬达克[M]. 华霞虹、乔争月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7.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 中国近代建筑史(1-5)[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度国家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6(华霞虹撰写第3卷,第10章第3节第二部分新风格的先锋:邬达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编.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上海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华霞虹为传承卷负责人)
9. 华霞虹. 时代与个人的选择:华霞虹访谈项秉仁. 载滕露莹、马庆祎、曹佟、李芸编. 项秉仁建筑实践1976-2018[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48-74
10. 华霞虹. 上海摩登:邬达克的贡献. 参编梅青编著. 中国近现代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9:44-7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与文化遗产专业系列推荐教材)
11. 上海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绿房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华霞虹撰写第一章,共1.5万字,并担任编委成员,出版统筹和英文审校)
代表性论文:
1. 华霞虹、王凯、刘刊. 通过理论认知培育综合性、批判性的建筑学思维[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729-742 (www.doi.org/10.1360/SST-2022-0280,EI索引论文)
2. 庄慎、华霞虹、郭炜. 本土性作为一种建筑设计与城市管理的互动过程——以昆山实验小学改扩建及其西侧城市基础设施多系统复合项目为例[J]. 建筑学报,2023(5):
3. 庄慎、华霞虹. 改变是一种常识:一个中国建筑事务所的日常报告[J]. 建筑师,2022(6):16-26.
4. 华霞虹、庄慎. 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时间综述[J]. 建筑学报 2022(3):1-11
5. 郑时龄、华霞虹(通讯作者). 同济学派的现代性[J]. 时代建筑 2022(3):6-13.
6. Xiahong Hua. Integrating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niversity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s in China [C] Lorenzo Ciccarelli, SarahLombardi, Lorenzo Mingadi eds. LargestArchitectural Firms, Edizoni Firenze, 2021:82-96 (ISBN:9-788892-800519)
7. 华霞虹. 消费文化中当代建筑的价值转向[J] 城市·空间·设计(ISSN 1008-2832),2021(3):6-22
8. 朱欣雨、华霞虹(通讯作者). 建构一块涉外商贸生活综合的飞地: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与实施过程研究(1984-2001)[J] 时代建筑2021(3):140-150
9. LIU, Jiawei& HUA, Xiahong(通讯作者)A 30-year Controversy Over theShanghai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Building: the 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Late 20th-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Built Heritage,2020/4: 14-30 (Springer open online,doi.org/10.1186/s43238-021-00020-2 ) ISSN 2096-3041
10. Xiahong HUA, State• University• Market:Sixty Years’Evolution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in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y, Vol.14No. 2 2019, pp.31-43(ISSN:2054-3719 Print, 2054-3727Online)
11. 吴皎、华霞虹(通讯作者).同济大学教学中心大楼“民族形式”之争[J]. 时代建筑,2020(1):170-176
12. 华霞虹. 文本建筑的两副面孔:通专结合背景下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全英文课程实践[J]. 时代建筑,2020(2): 32-36
13. Xiahong Hua, Quo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Architectural Identity, Perspecta 49 The Yale Architectural Journal, Boston:The MIT Press, 2016:216-227. (ISBN978-0-262-52942-6)
14. Xiahong Hua, Shen Zhuang, Everyday, Change and theUnrecognisable System [J]. ArchitecturalDesign, 2018(6):52-57. WileyPress (A&HCI, ISSN: 003-8504)
15. 华霞虹. 当代中国的消费梦想与建筑狂欢——1992年以来[J]. 时代建筑,2010(1):124-128
16. 华霞虹. 明星建筑师的符号消费[J]. 建筑师,2010(6):122-130
17. 华霞虹. 作为大众媒介的建筑:从五个高出镜率作品管窥70 后中国建筑师的价值认同和实践策略[J]. 时代建筑,2013(4):32-35
18. 华霞虹.消费文化语境下建筑空间的全球性扩张[A]. 载田蔚风、李和兴主编.“都市文化与教育”——2006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论文集[C].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48-158.
19. 华霞虹. 古典外衣遮蔽的功能主义实践——再读邬达克设计的宏恩医院[J]. 时代建筑,2012(1):162-167
20. 华霞虹、华昕若. 阿卡•汗建筑奖与伊斯兰世界的当代建筑[J]. 建筑学报,2005(1):78-81
21. 华霞虹. “同济风格”——20世纪中后期同济四个建筑作品评析[J]. 时代建筑,2004(6):52-59
22. 华霞虹、庄慎. 上海嘉定新城双丁路幼儿园设计[J]. 建筑学报,2014(1):71-72
23. 华霞虹、庄慎. 改妆记[J]. 时代建筑,2016(4):24-28
24. 华霞虹、吴骁、刘嘉纬、蒲肖依. 通过建造学习建筑——以50年历史的耶鲁设计建造课程为例[J]. 建筑学报 2017(6):86-93.
25. 华霞虹. 走向城市建筑学的可能——“虹口1617展览暨城市研究”研讨会评述[J]. 建筑学报,2017(9):(09):103-109.
26. 华霞虹. 一扇门打开两个书店——上海悦阅/志达书店的理念与工艺[J]. 时代建筑,2018(1):128-133
27. 华霞虹. 高校设计院与建筑学的教育革命:以1958至1965年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组织与实践为例[J]. 时代建筑,2018(5):22-27.
28. 刘嘉纬、华霞虹(通讯作者). 时代语境中的“形式”变迁——上海华东电力大楼的30年争论[J]. 时代建筑,2018(6):54-57
29. 华霞虹. 上海摩登之源与流:以拉斯洛·邬达克的建筑作品为例[C]. 华人建筑历史研究的新曙光:2017海峡两岸中生代学者建筑史与文化遗产论坛论文集:台湾建筑史学会,2018.05:227-243.
30. 华霞虹.“悬挂的庭院”——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B4/B5地块的设计策略[J]. 时代建筑,2011(3):106-113
31. 华霞虹,庄慎. 加建[J]. 新建筑,2012(2):66-71
32. 华霞虹.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J]. 时代建筑,2003(5):112-117
33. 华霞虹. 大光明大戏院与其建筑师邬达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7)增刊:81-83
34. 庄慎、华霞虹. 选择在个人与大众之间[J]. 建筑师,2012(6):43-51
35. 庄慎、华霞虹. 改变即日常:阿科米星的实践综述[J]. 建筑师,2014(2):131-137
36. 庄慎、华霞虹. 嘉定秋霞圃西侧地块五轮设计方案[J]. 时代建筑,2012(1):48-51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