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蕊,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建筑能源利用、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热泵利用技术 20 余年,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经验,同时在第五代区域能源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承担了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诸如美国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委(NRDC)“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分析”、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上海虹桥商务区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研究”、美国能源基金会(EF) “Research on Guide of Community Building Energy Planning in Developing of Low-carbon Habitat (G-0805-10156)”,并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保持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主持完成多项能源高效利用、低碳园区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主编或参编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 7 部,包含国家标准《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GB50495-2019)、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 程技术规程》(DG/TJ08-2019)、团体标准《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既有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等;多篇专著《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建筑能源管理与节能》、《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60 余篇及本课题相关专利“多 源集成供能能源总线系统在区域能源规划 ZL201120573406.6”。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不确定性的集成低品位能源总线系统运行机理与多目标优化研究”,热泵利用技术、低碳能源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不确定性的集成低品位能源总线系统运行机理与多目标优化研究,52078356”,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土壤热平衡问题的土壤源热泵理论和实验研究(50806052)”, 项目负责人;
[3] 教育部项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包开发”(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VTNE041),项目负责人;
[4]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13dZ1203103)“浅层地热能地下传热机理及运行优化研究”,项目骨干;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崇明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研究”子课题“崇明低碳能源关键技术研究(2009BAC62B02)”,项目骨干
[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C62B03)“崇明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骨干
[7] 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8PTDJ0052)——四川省节能环保创新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
[8] 郑州中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KJY-2018-016)——郑州科技产业园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咨询服务合同,项目负责人
[9] 赫德双语学校空调系统故障诊断及节能改造(上海、宁波、北京三个校区),项目负责人
[10] 美国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230252)“先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分析”,项目负责人;
[11] 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113114)“肇庆新区低碳发展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
[12] 06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土壤源热泵热渗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
[13] 同济大学2009年度校优青资助“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研究”,项目负责人;
[14] 横向合作项目“中鼎豪园”住宅小区集中供冷(热)及卫生热水收费标准咨询报告, 项目负责人;
[15] 上海市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上海虹桥商务区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研究”(10230712300),项目骨干
[16] 建设部项目浙江省安吉县“安吉低碳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骨干;
[17] 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09DZ1200802)“临港新城低碳综合社区建设技术导则及方案研究”,项目骨干
[18]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导则——可持续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导则”(08DZ1205705),项目骨干
[19] 香港理工大学“关于楼宇设施行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骨干
[20] 美国能源基金会“Researchon guide of community building energy planning in developing of low-carbonhabitat(G-0805-10156)”,项目负责人
[21]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上海市执行节能标准工作的评估及经验推广(UNDP项目B包子合同B11分项)”,项目骨干;
[22] 建设部“政府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公示管理办法”, 项目骨干;
[23]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城镇绿地生态管控关键技术研究”(2008BAJ10B05-04),项目骨干;
[24] 英国WSP咨询公司委托项目“崇明陈家镇中心城区LEED-ND认证绿色技术咨询”,项目骨干;
[25]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能源中心项目—暨地源热泵能源总线系统设计,项目骨干。
(A)发表论文(按时间倒序)
1) Ting Bu, Rui Fan, Bin Zheng, Kexin Sun, Yibing Zhou. Design and operation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fth-generation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based on load forecasting in business districts. 294 (2023) 113243, Energy & Buildings (SCI检索)
2) Yibing Zhou, Rui Fan*, Kexin Sun, Ting Bu, Bin Zheng.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eration Optimization of Energy Bus System for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Downstream of Yangtze River. COBEE Montreal 2022
3) FAN Rui*, LI Yue, BU Ting, SUN Kexin, ZHOU Yibing, SHI Jie, ZHANG Xinyu. Comparative study of solar hot air heating systems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n plateau areas. 224 (2020) 110265, Energy and Buildings. (SCI检索)
4) 周亿冰,范蕊*,步婷,孙可欣. 住宅能源总线系统多元匹配与控制策略仿真分析.[J]. 建筑科学, 2022, 38(6): 150-159.
5) 孙可欣, 范蕊*, 步婷,等.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用能源总线系统夏季运行特性研究[J]. 建筑科学, 2022, 38(4): 26-36.
6) 步婷, 范蕊*, 孙可欣,等.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区域建筑负荷预测建模研究[J]. 建筑科学, 2022, 38(4): 85-96.
7) 周亿冰,范蕊*,步婷,孙可欣. 住宅能源总线系统运行特性研究分析. 建筑科学, 2021, 37(2): 87-96.
8) 龙惟定,白玮,范蕊,梁浩,刘魁星. 疫情之后:能源总线与第5代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发展. 暖通空调, 2020(10), 1-13,优秀论文
9) Rui Fan , Yan Gao, Yiqun Pan, Yingqi Zhang. Research on cool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performance of borehole cool energy storage for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11(2015),35-44,Energy and Buildings.(SCI检索)
10) Rui Fan, Yan Gao, Li Hua, Xiaoxi Deng, Jie Shi.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strategy optimization for a practical hybrid ground-source heat-pump system.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4, 78: 238-247(SCI检索)52次
11) Yan Gao, Qunli Zhang, Rui Fan, XinXing Lin, Yong Yu. Effects of thermal mass and flow rate on forced-circulation solar hot-water system: comparison of water-in-glass and U-pipe evacuated-tube solar collectors. Solar energy. 2013(SCI检索)55次
12) GAO Yan, FAN Rui, ZHANG Qun-li, J. J. ROUX. Building dynamic thermal simulation of low-order multi-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J. Cent. South Univ. (2014) 21: 293−302(SCI检索)
13) Y. Gao, R. Fan, X.Y. Zhang, Y.J. ANb, M.X. Wang, Y.K. Gao, Y. Yu.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parameter analysis of a U-pipe evacuated solar tube collector. Solar Energy. 107 (2014) 714–727. (SCI检索)47次
14) 范蕊,李玥等. 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空气式蓄能地板性能研究. 建筑科学, 2019年12月
15) 李玥,范蕊,肖洪海. 中国西藏地区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研究. 建筑科学, 2019年2月
16) 范蕊, 李玥, 董琇. 西部高海拔地区空气式蓄能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特性分析. 建筑科学, 2018年12月
17) 范蕊, 陈旭,马宏权,龙惟定. 滩涂水岸环境下地埋管换热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太阳能学报,2013,34(6):839-845(EI检索)
18) Rui Fan, Yan Gao, Weiding Long. The coupled heat conduction & advection model for ground heat exchange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tilizable resource amount calculation in soil. ADVANCES IN INDUSTRI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12. 594-597: 2201-2209(EI检索号:20125115820716)
19) 龙惟定,范蕊,梁浩. 城市节能,暖通空调. 2012.42(02):1-9
20) 龙惟定,梁浩,范蕊,张峰.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节能问题[J]. 建筑科学, 2012,(06) .
21) 花莉,潘毅群,范蕊,黄治钟. 基于TRNSYS的土壤源热泵热平衡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节能,2012,04
22) 龙惟定,范蕊,梁浩. 城市节能,暖通空调. 2012.42(02):1-9
23) 高岩,陈艳红,范蕊,张昕宇,安玉娇. 太阳能集热器容水量对热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太阳能学报. 2012,03(33): 374-379(EI检索)
24) 范蕊, 张改景, 龙惟定. 浅层土壤蓄热层资源量计算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04:111-115(EI检索号:20122415111594)
25) Yan Gao, Rui Fan etc.. Therm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 horizontal ground-coupled heat exchanger by rainwater harvest.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ume 110, 1 January 2016, Pages 302-313 (SCI检索)
26) Song Yingqian, Fan Rui, Long Weid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Water-Cooled VRF system in winter in Shanghai.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 4891-4898 (EI检索号:20112314045714)
27)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heat transfer of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10th IEA Heat Pump Conference 2011, May, Tykyo, Japan.
28) 范蕊,高岩,陈旭,龙惟定. 基于热平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特性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EI检索号:20111713935825),2011.39(2):282-286
29) 花莉,范蕊,潘毅群,黄治钟.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回顾与发展. 制冷与空调. 2011. 25(5): 518-525.
30) Rui Fan, Yan Gao,etc.. The influence of soil heat imbalance on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and strategy,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 Exposition,2010.11(EI检索)
31) 高岩,范蕊,赵立华. 多维传热的传递函数方法的建筑热模拟应用. 暖通空调. 2009,39(8): 48-50
32) Rui Fan, Yiqiang Jiang, etc..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tegrated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a whole year. Energy, Volume 33, November 2008, Pages 1671-1679(EI检索号:20083911602176;SCI检索号:000260750100009)
33) Rui Fan, Yiqiang Jiang, etc..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under Coupled Heat Conduction and Groundwater Advection. Energy, Volume 32, Issue 11, November 2007, Pages 2199-2209(EI检索号:20073710809848;SCI检索号:000250370500016)
34) 陈 旭,范 蕊,龙惟定,马宏权. 竖直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制冷学报. 2010,31(2): 11-16
35) 陈 旭,范 蕊,龙惟定,张改景. 竖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暖通空调, . 2010,40(2):112-115
36) 范蕊,马最良. 土壤蓄冷与热泵集成系统全年连续运行特性分析. 暖通空调. 2008, 38(10): 18-24
37) 范蕊,马最良等. 地下水流动对地下埋管换热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太阳能学报. 2007,Volume 28, issue 8,874-880 (EI检索号074210875020)
38) Fan R, Ma Zliang, etc..Elementary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Advection on Performanc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through Experiment.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frigeration, 2007
39) 范蕊,马最良.热渗耦合作用下的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暖通空调. 2006,36(2): 6-10
40) 范蕊,马最良.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回顾与改进.暖通空调.2006,36(4):25-29
41) 范蕊,马最良.双功能地下管群换热器的管间距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5(1) :11-14
42) 范蕊,马最良.地下水流动对地下管群换热器传热的影响分析.太阳能学报.2006,27(11) :1155-1162 (EI检索号:070610414681)
43) 姚杨,李斌,范蕊等.热渗共同作用下的地下换热器的初步实验研究.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优秀论文)
44) 赵立华,刘欣彤,范蕊. 采暖居住节能建筑能耗评估软件的开发. 建筑节能,2006,34(2):44-46
(B)参编著作标准
1) 实用新型专利“多源集成供能能源总线系统”,ZL201120573406.6,2012-09-05
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供热供冷系统”,ZL 2022 2 2699459.8,2022-10-13
3) 国家标准“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 GB50495-2019,2019-12-1
4)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DG/TJ 08-2119-2021 J12325-2021
5)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和分析方法”,2022年,同济大学主编
6) 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 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碳排放计算标准和分析方法》,2022年
7) 《空调工程案例设计》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主编,2022年出版
8)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重点图书
9) 《建筑能源管理与节能》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10) 《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
11) 《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