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浈,男,1969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古建材料与技艺分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建筑遗产》、《建筑史学刊》编委等。
在学术领域,李浈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方面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负责子题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并负责子题3项。主持并完成省市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其它纵横向省市项目多项。
主持完成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一套(分上中下三册),编号GTBT-1171,标准设计号11SJ937-1。
负责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上海市级一流课程各一项。获多项国家级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专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前后共两版,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获华东地区第七届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教材二等奖。
教材《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已出第三版,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在实践领域,李浈教授主持并完成古城、古镇、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物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等工程项目160余项。特别是主持完成了浙江乌镇、西塘、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福建和平古镇、金坑古村;广东开平赤坎;北京密云古北水镇等多项知名文旅项目的规划或保护性工程整治等,深入耕耘、长期实践并卓有成效,深受地方的信任和好评,并集体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代表性项目有浙江乌镇一期修真观修复工程(明风),访卢阁重建工程,翰林第修复工程,财神湾及市河南岸景观工程;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浙江西塘古镇保护规划;浙江西塘西街修复工程,西园修复工程,塘东街修复工程;泉州西街保护整治工程;上海朱家角圆津禅院修复工程;嘉兴梅湾(南门片)保护整治工程,月河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乌镇西栅二期圣寿塔(后改名白莲塔)重建工程,乌将军庙重建工程,昭明书馆整治工程,浙直分署重建工程,关帝庙整治工程;浙江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一、二期保护整治工程;无锡市荣巷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荣毅仁生平事迹陈列馆工程;南京高淳武庙修复工程;江苏吴江震泽宝塔街保护整治工程;四川松潘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重建工程(包括八个子项目);安徽芜湖古城修建性规划、淳良里保护规划;浙江前童古镇老街修复工程;宁波韩岭古村修建性规划;宁波慈溪鸣鹤古镇甘四间、银号、小五房等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安徽池州府儒学重建工程;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综合区总体规划;北京古北水镇观音庙及文峰塔重建工程;安徽滁州醉翁亭文物建筑群修复工程;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镇保护规划;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镇和平书院修复工程、南谯楼及黄氏祠堂修复工程、县丞署修复工程;常州东方盐湖城茅山温泉度假小镇“道风街”概念性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福安廉村古村保护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武夷山市下梅古村保护规划;下梅村镇国庙、邹氏家祠、大夫第等文物及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常州茅山温泉度假小镇“道风街”建筑方案设计;江西黎川人民路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一期整治工程;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茶街、万寿宫、当溪和老村部四个地块的保护性整治工程;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青田县“神秘刘府”(明·刘伯温祖居)建筑及景观工程;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景区配套及整治工程策划、概念性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安徽滁州市吴棠故居、章益故居等四组文物及历史建筑工程的保护整治工程;湖州太湖溇港文化(织里)概念性规划;广东河源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项目概念规划及古镇区策划;广东河源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项目一雁飞水寨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州长田漾“格物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陕西潼关古城策划及实施概念规划;河南郑州市上街区方顶驿虎林关城门、城墙工程设计;贵州铜仁市江宗门片区古城项目方案设计;江西上饶市望仙峡谷小镇岩铺芳村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全域旅游规划;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国际休闲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古镇一期整治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定孔庙修缮工程;等等
1. 中国古代木作技术与工艺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上海市科委),时间 1999—2000, 上海市科委博士后科研资助
2. 传统建筑工艺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应用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778125),时间2008.01-2010.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42
3. 典型传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研究,属《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课题之一——“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8BAJ08B04-03,时间2007-2011
4. 历史建筑保护的传统技术研究,属《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课题之“历史建筑修缮与维护技术”系列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点)项目,编号2006BAJ03A07-03-02,时间2005-201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3030
5. 历史建筑价值评价模型研究,属《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课题之“历史建筑的信息采集与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系列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编号2006BAJ03A07-01-03,时间2005-201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3030
6. 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低技术的方略、系统及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078277),时间2011.01-2013.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62
7. “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四)(五),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合同编号20121109),委托单位:国家文物局,时间2012年6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50029。
8. 尺系·手风·匠派·形制——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378357),时间2014.01-2017.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122
9. 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项目负责人常青,子课题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编号51738008),时间20180101-2022123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174/002
10. 传播学视野下我国南方乡土营造的源流和变迁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878450),时间2019.01-2022.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206
11. 度制和匠习影响下我国官式与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系统关联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278040),时间2023.01-2026.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296
重要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前后共两版,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获华东地区第七届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教材二等奖。
教材《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已出第三版,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主要著作列表】
1, 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ISBN7-5608-2540-0/TU·478,字数44.1万(学术专著)
2,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ISBN 7-5608-3218-0/TU·648,字数45.4万(新专业教材),第一版
3,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ISBN 978-7-5608-4061-1,字数48.0万,第二版[L.z1]
4, 阮仪三、李浈、林林著.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ISBN 978-7-5322-6586-2,负责完成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字数约10万字[L.z2] 。
5, 齐康院士总编、杨维菊主编的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之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之一——《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ISBN978-7-5641-2603-2,完成其中第二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经验”,P16-27,字数约1.5万。
6, 2014年10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1),ISBN978-7-5182-0037-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7, 2014年10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2),ISBN978-7-5182-0038-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8, 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2版),ISBN 978-7-5608-5900-2,字数44.9万(学术专著)
9,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ISBN978-7-5608-5959-0,字数48.0万,第三版
10, 2016年7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3),ISBN978-7-5182-0438-0,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